丫山:自然人文相交辉
写尽朝暮意趣生
□徽印象·动态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写尽朝暮意趣生
李延宝和他的书法
周玉冰
书法·唐诗二首
 

我因参加李延宝先生书展认识他和他的书法,后来又随安徽文艺家下基层第一分队前往太和,朝夕相处几天,为他平易近人,认真办事的人格与精神而感动。

一天夜里,我走进李延宝工作室。满室书法,书架上全是碑帖等书籍,墨香萦绕。茶香氤氲,在他的叙述中,我逐渐了解他的艺术历程。

李延宝先生少家贫,喜读书。1972年应征入伍,1979年,参加了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1996年转业至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工作。2013年从民航安徽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岗位退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那时候,弄一本碑帖很难,他便把在报刊上看到发表的作品剪下来临摹,在风景名胜见到的名家墨迹用本和笔记下来细心揣摩。临摹最多的是当时周慧珺所书写出版的《鲁迅诗抄》字帖。1987年在河南郑州军校就读时,受当时中原书风的影响,随后上追古人,开始临习古代碑帖。1989年,他的一幅获得全国二等奖的草书作品发表在业内很有影响的《书法》杂志上,这给了他很大鼓舞。1993年又获得了全军书法篆刻展二等奖。随后多次参加全国全军以及民航的书画展。

转业地方工作后,他一方面忙于工作,另一方面在闲暇时间寄情于翰墨,他很少参加书画活动,潜心临习古帖,思索书中奥妙,乃至外人很少知晓身边隐藏着一位书家。直至从民航安徽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他以“重装起航”来命名举办书法个展,不同尺幅、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满纸气象,让人感叹。著名书法家吴雪先生因之笑称他是安徽省直书协一条“漏网之鱼”。

李延宝从事书法创作,一是坚持走传统之路,恪守法度;另外广泛汲取百家滋养,他不急于定型,而是努力在书写的点划结构、提按使转、枯涩浓淡、章法布局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和积极探索。他对书法的热爱可用痴迷形容,临孙过庭《书谱》多年,不仅品读其文废寝忘食,而且通过视频观看名家临摹,悉心体会,追求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的用笔和古人的书卷气息,作品给人呈现出一种刚中显柔,柔中寓刚,古雅醇厚,新意百出的风貌。

他上追秦汉,下摹魏晋,倾心“二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尽情遨游,心追手摹。陆机的《平复帖》、张旭《古诗四帖》、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传》以及宋四家的手札墨迹等,他都用功甚勤,坚持每日临池,起承转合,一丝不苟。他坚信,只有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李延宝擅长各种书体,行书笔势遒劲,草书潇洒飘逸。他的作品多为行楷,尤以小楷为妙,写得朴茂多姿,既有森严法度,又抒发个人性情,既有古意,又有个人面目,可谓熔古铸今,意趣盎然。

延宝先生为人始终保持军人本色,谦虚、坦诚、豪放。为艺始终追求学生态度,广交同道为友,诚拜同道为师,喜听逆耳之言,始终对书法存有一份敬畏之心。因而有一面之交的书法同道,都能成为他的好朋友。

延宝先生认为,书法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李延宝“在朝朝暮暮中用功,在寒暑春秋中用劲”,他心境平和,博古览今,把书写的过程作为追寻精神境界的过程。在追寻精神境界的过程中,体味快乐,感悟人生。“写尽朝暮意趣生”,我们期盼延宝先生在书法道路的追求上,能够不断领略更美的风景,也为我们创作更多的好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书法和美的享受。

作品释文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门外无人问落花

绿荫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

青草池塘独听蛙

——唐诗二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