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琴
一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城。
一个理想的充盈着幸福的城。
这座城里,没有纠结,没有不安,没有纷争,只有让你难禁快乐到偷笑的美好。住着单纯的开朗女孩;快乐的送报员大叔;勇敢的正义青年;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人们看似无所事事,却都懂得生活乐趣,每个人都可以像孩子一样单纯地生活,每天也会上演各种滑稽而夹杂着温情的故事。
这是我心中的城,温暖而闲适。现实中,它肯定不会存在。
于是,我退而求其次,想在这繁华都市里,去找寻心中的安谧之处。 坐在那,什么都不用想,只是静静地发呆。
没想到,偶然的一个雨后时光,往合肥的东边走,我遇见了它。
那天,撑伞出门,毫无目的地行走于瑶海区东二环。雨天行走是我最爱干的事情,因为只有在雨里,这个城市的面容才清晰起来,灵魂才沉淀下来。车水马龙是街道上固定的风景,色彩斑斓的商业街的装点也只是精心捕捉着这个城市的格调,而且老城区里还会看到红砖在新鲜的绿叶下愈发显现着幽幽的古色。
下午时分,淅沥小雨不断地敲打着手中的伞,大约步行半个小时后,我的脚印落在了一处广场之上。看着前方有一处撑着遮阳布的无人座位,想了想,收伞落座,打量着周围的风景。起初,只是好奇。十分钟后,广场中独有的静谧与安详竟让心中为之一动,我的所在,是这个广场的最中心。坐在这,它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抬头往上看,“宝业·东城广场”几个字映入眼帘。
心中一直固守着这样的理念:行走一个城,如果你被它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着,即使你不懂什么是文化,你被古老的情节打动了,这便是这个城最丰厚的馈赠。
而我正好知晓宝业的古老故事。
以前的瑶海区曾经形成了以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为支柱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工业基地。在这辖区内的安徽纺织总厂、安徽拖拉机厂、合肥钢铁厂、合肥化工厂、合肥矿山机械厂、合肥模型厂等,曾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
而当时的工业辉煌毕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它们也需要迎来自身的“蝶变”。于是,纷纷发生了变革。
安徽拖拉机厂自然不例外,被外来的“宝业”和尚进行了重组。现在,作为合肥东城区高品质楼盘代表的宝业城市绿苑所在地就是以前安徽拖拉机厂厂址。老合肥们都知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到新世纪初破产前,其生产的江淮牌拖拉机,在全国风靡一时。
一部安拖厂成长史,就是合肥工业发展史的浓缩。安徽拖拉机厂原址在合肥市和平路,始建于1954年,原名安徽合肥农具厂,最早生产山芋切片机、双轮双铧犁等小型农机具。1958年更名安徽省合肥纺织机械厂,生产细纱机和梳棉机等纺织机械,并试制了一台拖拉机,后来便定点生产拖拉机。那时候,江淮拖拉机在全国都很有名,适合大型农场,耕地、运输都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商家都需要提前一个月到厂里排队等着。当时,一说到是安拖厂工人都很羡慕,收入和福利都是响当当的。
而今,没有了红火朝天的厂房,安拖厂却以另一种形式,顽强地存活在合肥人的记忆中。眼前的广场,正是以安拖厂为底起的家。它就是一处名符其实的花园。这个花园不同于别处的,还在于它的精致。高楼下的那花,软黄淡粉,艳而不俗;那树,高低相间,红黄相配;那草,形形色色,齐整划一;那石,或巨如犀牛卧草,或层累乱石在沟;那水,高处平湖,低处喧豗;那路,弯延曲折,处处通达。四周一栋栋楼房掩映其中,错落有致,俊秀挺拔。它把人处的环境尽可能地和自然乡村环境相衔接,把生活中精华的景色汇集一起。
因而,我喜欢上了它。
静坐在那里,宛如一个城环拥着我。四周的楼,犹如一个个盛开的花伞,在雨水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伴奏下,翩然轻舞。这是属于这个城的旋律。而出现在这个城里的人,也许如我一样,喜欢雨天的温柔和等候。
这个城,在我的记忆里安静而湿润,如果你往东走,会遇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