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合肥“数字城管”试运行开启。如今,2个多月时间过去了,“数字化”城管的试运行也逐渐步入正轨。
这个城市的“数字管家”是怎么运行的?它会对城市管理带来怎样的变革?在试运行阶段,它又暴露出哪些缺点和不足?市场星报记者近日跟随城管部门体验数字化城管的每个“细枝末节”,为您揭开这个城市“管家”的神秘面纱。
信息采集:戴着口罩的“找茬员”
数字城管的工作流程分为6项,分别是信息上报、平台受理、任务派遣、任务处置、处置反馈、核查结案6项内容。其中,第一项信息上报的内容,责任就担在了合肥市近千名“信息采集员”的身上。
张晓辉是一名一线信息采集员的代表,她受雇于合肥市城管聘请的第三方信息采集机构,合肥市数字政通公司,她每天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网格“辖区”内,寻找与城市管理相关的问题,然后拍照后上传。
张晓辉说,她每天早上8点开始在“分管”的滨湖区8个街道巡查,商家店外经营、沿街绿化损坏都是“找茬”的重点。工作经常要持续到晚上8点以后,每天步行的距离一般都在20公里以上。
由于经常“挑刺”,她几乎成了“不受欢迎”的代名词,在连续几次“找茬”险些与对方发生冲突后,张晓辉学会了自我保护,如今口罩已成了她必备的装备。
后台受理:“大管家”分区下“任务”
“滨湖某街道绿化遭破坏。”这样一则“任务”经过了上报人员、受理员、值班长、市级派遣员、区级派遣员的层层传递,最终来到了滨湖数字城管的后台,确定所在街道位置后,工作人员用手机QQ,将任务所的文字描述与图片传给相应执法中队的城管队员,完成了任务的最终派遣。
据悉,当采集员将信息收集后,由值班人员进行初步的筛选,然后这些信息将汇总到合肥城管的数字管理后台——合肥数字城管办公室处。
合肥市数字城管办公室负责人陆勤宏介绍说,当这些信息汇集到市局的数字城管后台系统后,工作人员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并选出与城管工作相关的工作进行立案,随后将这些立案的信息,分区域发送给各区数字城管部门。
区级和各街道数字城管平台是数字城管环节的第三关,也是正式解决问题前的最后一关,同时也承担着对一线队员的管理和考核任务。
一线队员:“忙破头”的办事员
胡益学是滨湖的一名城管队员,也是所在中队的数字城管“负责人”,自从数字城管试运行以来,他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是在执行任务,就是在执行任务的路上。”胡益学告诉市场星报记者,现在平均每天分配到他头上的任务大约在50件,按照难度不等,每个任务的限定时间为1~2小时或4小时。然而个别棘手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却远远超过了这个限制。
“有次收到一个店门口乱丢垃圾占道的任务,可没想到这些‘垃圾’却是该店经济纠纷的呈堂证物,就这个任务就拖了几天时间,没办法只能跟领导申请延期。”胡益学说,类似这样的任务并不少见,头一天的任务没有完成,第二天起个大早赶工更是习以为常。
数字城管的“好”与“坏”
赞一个:客观:第三方监管确保公正
数字城管改变了以往城管“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监督”的模式,聘请了第三方公司的信息采集员专门用来收集信息和监督城市管理的种种问题,可以更加客观地对城市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监督。
快捷:效率是过去的1倍以上
过去城市管理的日常问题,通常要经过队员巡查、材料上报、立案、任务分派等多个环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有了数字城管这个信息平台,从发现问题到一线队员出动这个环节将全部在“线上”进行,效率几乎是过去的一倍以上。
待改进:是否有点理智“过了头”?
执法队员说,以往执法中,由于很多店家都生活在门面房内,中午在店外晒晒被子都是常有的事,城管队员对于这种情况也通常“宽容”相待。而一旦数字城管发现这个问题,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解决,这样确实有些“不人性化”,也容易激化城管和商家矛盾。
超出执法权限的投诉怎么办?
一线城管队员告诉市场星报记者,在日常的任务交接中,他们会收到很多超出城管部门执法权限的问题,着实让他们头疼。
合肥市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周四,城管部门将和绿化、市政等多个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的部门齐聚,对“数字城管”发现的诸多城市问题进行讨论。“未来这些部门也将逐步参与到‘数字城管’的系统中来,与城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