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面提质古建筑保护
2014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扩面提质古建筑保护

 

在“百村千幢”工程初战告捷的基础上,今年,黄山市正式展开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决定对古城、古镇、古村落、古街4个空间形态类和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古码头、古塔、古桥、古亭、古道、古井、古碑12个建筑单体类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

“徽州古建筑历经风雨而愈发珍贵,它穿越数百年时光隧道,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说,由“百村千幢”工程到对徽州古建筑实施全面保护利用,不是简单的工作拓展,而是战略延续、是深度创新、是整体提升,更是一种历史担当。

记者 陈明

全面推进“十六古”保护利用

从2009年起,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投入资金60.39亿元,实施了101个古村落、1325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467幢,打造了新型业态19类964处,建成了湖边古村落、秀里影视村、黎阳故邸等集中保护地13处。

今年起,黄山市决定对“百村千幢”工程进行横向扩展、纵向延伸,将古建筑保护范围拓展到古道、古码头、古桥、古亭等方面,全面启动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并对这些古建筑的分布、数量、年代、历史沿革、文化价值、保存现状等情况开展现场调查和测绘,建立文字、图片、录像等古建筑数据库,制作标识实施挂牌保护。

记者了解到,黄山市在古城保护方面,以歙县古城列入全国文物安全十个专项规划编制试点单位为契机, 修编古城保护规划,加强古城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古城环境整治,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创建5A景区,促进古城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黟县古城已全面实施古建筑修复、街巷立面改造、横沟古水系治理、基础设施提升四大类157个项目,并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开展万安、许村、潜口、西溪南等古镇的保护利用工作,重点实施历史建筑修缮、“三线”地埋等工程,改造非徽派建筑,发展古镇摄影、写生等高端文化体验旅游。

全面提升“百村千幢”工程实施的101个古村落,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选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丰富的10个古村落,打造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空间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目前,黄山市43处古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呈坎村全国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全面启动,棠樾古村落国家“电气智能化监控报警系统”示范点项目设计方案、许村国保单位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黄山市现有古道50条,总长度442公里,该市将徽州古道保护利用与户外运动、文化旅游等业态相结合,打造徽州古道户外运动基地。并对现有的89处古井加强维护,清除井底淤泥杂物,提升周边环境,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该市现有古桥275座,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桥挖掘其文化内涵,年代久远的采取公路改线、机动车辆禁行等措施予以保护。

记者了解到,在古民居保护利用方面,通过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进行原地保护,并新增富溪古民居群、唐模七天井、赤岭守拙园等异地保护利用地,提升原有迁移项目的建设水平。同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等重点工作,将古祠堂打造成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为一体的文化礼堂、村民活动中心、姓氏博物馆等。

深入挖掘古牌坊的故事传说,结合非遗展演、影视拍摄,彰显徽派建筑元素,展示文化景观魅力。建设与书院历史相关的博物馆、陈列馆、书画院等,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举办徽州文化大讲坛,让更多人了解徽州文化。在古戏台保护利用方面,加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通过徽剧、目连戏等非遗展演进乡村、进景区等活动,服务乡村旅游,宣传徽州民间文化。

黄山市现有古亭60座,古码头18处、古塔20座、古碑387处。在保护方面,优化古亭周边环境,将景观亭、路亭、碑亭等纳入旅游景区线路,作为旅游景点展示。将古塔打造成以民俗、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线路和城镇周边古塔公园。同时,选择具有较高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的古碑进行维修拓片保护。文物专家还对古建筑进行专项研究,探究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

加大古建筑保护的政策支撑

记者了解到,黄山市为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转变政府投入方式,探索成立古建筑收储经营公司,对未列入各级文保单位、濒临倒塌、个人无力保护利用的古建筑,进行收储或租赁,统一创意策划、统一市场招商、统一市场销售。依托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优势,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

该市积极探索建立产权流转机制,以黟县列入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前提下,在黟县选取30幢古民居开展宅基地转让试点工作,借鉴外地好经验,积极探索古民居流转新模式,并起草了相关转让管理办法和规定。目前,在前期摸底的基础上,该县已筛选部分“认转”的古民居通过征收为国有后依法转让。

在古建筑修复保护和利用方面,黄山市注重科技引入,先后与多所高校及研院所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推广古建筑防腐、防虫、防火、防漏、防雷、防盗、防潮、防裂“八防”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通风采光、外墙保温、隔音等新技术攻关和应用。并研究制定古村落保护利用标准和建筑修缮定额标准,提升古建筑保护科技化水平。

黄山市坚持多元化发展、专业化提升,在已有的业态利用基础上,针对特定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大力发展摄影、写生、演艺、影视、收藏等衍生产业,推动小商贸、小茶吧、小客栈“三小”入村驻户,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效益,让珍贵的徽州古建筑重焕生机、再放异彩。

半年来,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七个变化”。由过去“百村千幢”工程的古村落、古民居拓展到空间类的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和单体类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在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中,还将古道和名人故居纳入新型业态打造范围,目前已修复了古道10条,供市民、驴友探古游玩。维修名人故居9处,对外开放,发挥名人效应。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