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与“和田的玉”
古代有新疆的“和田玉”、陕西蓝田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 如今玉器藏家只重视和田玉,对其他玉料不屑一顾。
古往今来,和田玉都是指产于新疆于阗的玉器,这是传统的狭义的概念。在目前国标中,“和田玉”被统一定义为所有矿物成分为透闪石的玉石,和田玉便成了一种泛称,不具备产地含义。但收藏界人士仍认可传统的狭义的概念。鉴定机构对新疆和田、俄料、青海料、韩料也一律给出“和田玉”的鉴定结果,这就造成了“和田玉”泛滥的现象。总以为有“和田玉”鉴定证书的玉就是新疆产的和田玉,商家就钻这空子,会让你随便去鉴定,因他保证是“和田玉”,没保证是“和田的玉”。现代玉器市场中产自和田的玉已越来越少见。
别用看新玉眼光看老玉
时下的老玉收藏者,用强光手电照老玉,看有无开裂、有无隔裂、有无杂质、絮状玉花等,玉的内在质地一览无遗。当强光照射下,完美的古玉质地便寥若晨星。古代玉工是依靠自然光目测、或在太阳光下目测,来决定一块玉材的优劣,现代人用显微镜、强光手电来检测评判老玉,过分的苛刻会错失许多收藏机会。在强光手电照射下,现代俄玉、青海玉等很少隔裂很少杂质很少絮状玉花。绝大多数老和田玉要归之于现代俄玉、青海玉之下。看老玉正确的是学古人,用肉眼、自然光看,看不出太大的问题,就是好玉。
有人惦记老玉器,见到真老玉,又嚷:这么难看?为典型的“叶公好龙”。有人听说老玉好,自己内心也想拥有几件。但对老玉不了解,常见都是新玉,难免会用看新玉的眼光去看老玉,要求老玉够年份,又像新玉一样够漂亮。其实,有个别老玉,保存较好,题材、造型、品相等较接近现代人的审美,这种玉相当少。绝大多数老玉的颜色、形状、器型、题材是不太符合现代人的眼光。
现代和田产羊脂玉,已是可遇不可求了,念念不忘羊脂玉的人,只有放下架子、改变思路,才能在老玉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时下老岫玉已经有价格启动的迹象。藏玉也要观念先行,往往会事半功倍。老玉收藏中,许多像明代玉带板、清代官饰白玉灵管、背云佩、龙勾等很明显的官器,竟然不受人重视,值得收藏家思考。
老玉收藏正当时
老行规中老玉有“天残”,指玉器先天带来的不足与原先加工时已存在瑕疵,瑕不掩瑜,故天残不折价;“地残”,指出土玉器在地下受到土壤的侵蚀形成的沁色等,前人认为过分受沁影响玉器的美观,故地残折半价;玉器被人为损坏,是“人残”不值钱。以前老玉藏品丰富,选优质是人之常情;如今老玉日益稀少,这行规应改“天残、地残不折价,人残有残值”。
新的收藏者多喜欢可佩戴的老玉件,如花片、玉牌、手镯等。古为今用挂在脖子、胸前或腰间,或戴在手腕上。那些不能佩戴的件头就认为不好,那些高雅的文房、大气的摆件、精致的镶件、素雅的头钗、雍容的烟壶、华贵的龙勾等皆不入法眼,这些观念要改变。
一样的和田玉,新玉的价格要贵过老玉,玉料的价格都高于老玉,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现在老玉的价格“目前还不到它真正价值的十分之一”。从老玉的手工制作工艺看,一块像样的老玉,制作工时至少需要一个熟练工匠工作一年以上。目前老玉的价格连工本费都还未达到,更不谈它的材料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了。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