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结果,弄得这些词汇大大背离了原始真意,甚至驴唇不对马嘴。长期的、集体的以讹传讹,逐渐掩盖了成语的本来面目。这里姑且挑选几个最常见的“成语”,以飨读者。
明日黄花
出处:这个成语来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误传:明日黄花是指“过时之物”。明日,在英语上属于“将来时”,既然明日还未到来,怎么会过时?于是有人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看似很有创意,实质弄巧成拙。如果知道成语的出处,或许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原意: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这里的“明日”显然是指过去了的时光。如果使用“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一定要记住它是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美轮美奂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误传:这个成语如今滥用得极为普遍,甚至连于丹这样大名鼎鼎的文人也会用错,她在提到舞蹈《千手观音》时,用成语“美轮美奂”来形容其美,立即遭到网民的非议。
原意:这个成语指高大的意思,形容建筑之美。专门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
不孚众望
出处: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误传:“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虽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两个成语不能混用。还有“深孚众望”,意思与“不负重望”差不多,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
原意:孚,信服的意思。不孚众望,即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床笫之私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七所》:“床笫之言不逾阈。”
误传:床笫可是一个极容易迷惑人的“马甲”,很容易误看作为“床第”。一旦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也解释不通了。
原意:笫,读音同“姊”、“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私下的语言。
空穴来风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穴,是孔、洞的意思;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能招进风来。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
误传: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由于词义的演变导致用法的改变。现在,这个词既可以用来形容有根据,也可以用来形容没有根据。
原意:是说“消息和传说是有原因的”。
娑婆世界
出处:出自佛教用语。
误传:一些人常把娑婆二字颠倒过来写成“婆娑世界”,到网上搜索,也同样会出现一大批“婆娑世界”的条目,如此明目张胆地乱用成语,实在让人瞠目结舌了。
原意:“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七月流火
出处: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误传:后人竟望文生义,愣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
原意:本指“天气转凉”。“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振聋发聩
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里,他写过《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中有句话:“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误传:现在竟被误作听力下降。
原意:本意是声音很大,令人警醒。聩,耳聋。“振聋发聩”,即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始作俑者
出处: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误传:现在,居然摇身一变,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是理所当然的“贬义词”。
原意:指第一个做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者。因为古代采用活人殉葬,后发明了俑人代替活人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