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要善于挖掘“水下”资源
2014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李海波:要善于挖掘“水下”资源

记者 丁林/文 程兆/图
 

单说李海波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若将其和金盾工程、网络发票等联系在一块,也许很多人都会惊叹:“原来是他”。没错,作为安徽航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李海波用了5年时间,使得原本“一条腿走路”的公司,变成如今的“多元出击”。一串串增长的数字背后,体现的是,李海波善于挖掘“沉在水下资源”的“带队”之道。

“不能一条腿走路”

在李海波位于合肥高新区红枫路的办公室内,正对着大门的墙上,悬挂着“海纳百川”四个字。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似乎也成了李海波的人生信条。

2006年,李海波受北京总部的任命,“空降”合肥。经过三年的沉淀,2009年7月,李海波正式“执掌”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上市央企位于省城高新区的安徽公司。

“以前,公司业务比较单一,对公司来说,有点瘸腿的感觉,而且对税务方面业务的挖掘基本上处于瓶颈状态,没有新的增长点。”2009年上任总经理后,李海波首先对公司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并成立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安徽航信学堂。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的逐渐强大,李海波开始带领团队走出“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境地。“2009年底,金盾工程的起步,是公司真正意义上走出税控业务的第一个非税业务”。首层窗户纸被捅破之后,接下来,便是一个又一个的领域开拓。

在李海波的带队下,安徽航信重点拓展了安徽省税务、政务、公安、交通、金融、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行业的信息化市场,承担了安徽省多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推广和维护工作。如今,安徽航信在安徽“声名鹊起”,从一个纯粹吃政策饭的小型IT公司,发展成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创新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要挖沉在水下的资源”

目前,金盾工程、物联网、教育等业务,已经成为安徽航信的新支柱。但安徽航信深知这些业务迟早都会遇到增长的“瓶颈”,李海波在寻找着下一个五年的新盈利点的同时,也总结出,要善于抓住沉在“水下”的客户资源。

李海波将这一部分归结为企业市场,是隐藏在各种系统、平台之下的潜力增长点。

“企业市场,就是面向所有的企业去做”,李海波说,其实,与政府机关对接建立的各种系统、平台等,直接客户其实都是各个企业,为此,公司专门有一个部门,研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软件。比如,在为学校开发“在线课堂”的同时,安徽航信也研发了学校的管理系统软件;而公司的财务管理软件、财税信息平台等也都进入一些企业。

“这些自己开发的软件、平台等,都是为政府机关建立的那些系统中所看不到的”,李海波说,这好比一个“X”因素,而这部分收入可以为公司利润增长带来很大的支撑。

李海波坦言,为政府机关开发上下通用的系统的方式,今后不会无限制扩张,而是应该去挖掘深入的客户资源,提供更有效的增值服务。“跟政府挂钩的项目,也是为企业服务”,李海波称,通过挖掘隐性的、沉在水下的客户资源,来维系公司的长远发展。

“写了N多报告‘要人’”

2010年,在李海波的主张下,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而到目前,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等加在一起超过了60个。

“之前,如果客户说需要一个软件,我们没有研发能力,不得不向北京的总部汇报申请。”李海波说,实际的情况是,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

起初,刚开始组建研发中心时,李海波回忆,招聘了二十多人,但大家对公司都不太熟悉,基本上前面大半年时间,研发中心都没有任何收益,而对这群高薪聘请来的研发人员,说好的薪水一分也不能少。没有新产品产出,李海波头上的压力也不小,向研发人员支付的工资等成本,势必摊薄了公司的利润。

然而,不仅是招募大量研发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以及服务客户的人员,这几年都在大幅增长。“几个新兴项目起来了,带来大量人才需求。”李海波说,客户数大增,人均服务确实完不成,但服务一定要跟得上。

与5年前刚“掌门”时相比,目前,安徽航信的员工数在600人左右,翻了倍。李海波说,按照国家对国企要求,员工数量要与劳动生产率挂钩,而为了说服总部增加人员编制,提前储备人才,自己不知道写了多少报告,“某一个项目,需要多少人员储备,将来运用到哪些岗位等等,报告里都要一点点分析”。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