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成功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
2014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星报带您走近“两弹英雄”,聆听50年前神秘故事
爆炸成功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

许建军 王佳伟 星级记者 俞宝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资料图片)
 

来到221厂,每个人都要宣誓,就算自己的配偶、儿女和父母等都不能告知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不该说的不说,不知道的绝不能问,以至于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这一消息传至核工业部221厂的时候,大部分人才知道如此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就是自己厂制造的。

从全国29个省市、532个县区选拔高精尖

徐步霄,1958年12月调入221厂矿区商业局工作,历任财务科科长、会计师,从事221厂后勤保障工作,1993年11月退休后定居合肥。

他回忆说:“专家组最终选定青海金银滩作为第一个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和试验生产基地,理由是金银滩四面环山,中间形成小平原,比较适合建厂,有利于搬迁居民,而且这里地处内陆,荒芜闭塞,更有利于保密和保卫工作。保密区域1170多平方公里,实际厂区面积570多平方公里,分布着十几个分厂和生活区,担负着不同的科研生产及生活保障任务。”

当时是从全国29个省市、532个县区选拔的精英。 来这里的人必须政治思想觉悟高,热爱祖国热爱事业,要求家庭和社会关系清楚,业务技术水平必须过硬,知识水平要求高,身体要健康等,要全面衡量,达到标准才算合格。

“人人宣誓: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绝不问”

记者:你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保密,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规矩”?

徐步霄:当时分为高中低3个保密级别,非常严格,原则上是知道的不说,就算自己的配偶、儿女和父母等都不能告知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不知道的绝不能问。选择从事“两弹一星”的工作人员是极其严密的,只要一经入选,户口、粮油关系等一切手续都由组织统一办理安排,以至于我国第一个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当这一消息传至核工业部221厂的时候,大部分人才知道如此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就是我们厂制造和总装的。

记者:您是首批进厂的,您觉得最困难是什么时候?

徐步霄:1959年,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图纸、精密仪器、设备也不给了,我们深处艰难境地。1958年建厂初期,吃住都很艰苦,吃的主要是青稞面、谷子面,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定量只有24斤,蔬菜和副食品奇缺,每天只能吃老咸菜和白菜汤,在1960年最困难时期,厂里职工90%人都得了浮肿病,实在不行就到草滩上挖野菜、野萝卜、蕨菜充饥。

“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

谈及饥饿等困难,住在合肥西园新村的左文来老人也有发言权。今年77岁的他,说起当年,老人眼睛里全是自豪……

“先转火车,再转汽车,还要步行,历经四五天的行程,21岁的我来到了青海金银滩草原,没想到,面对他的是极其严酷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左文来描述着“当年月光”: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在帐篷里;一个月只有22斤谷子面,吃野菜也没有地方挖;一年要取半年的暖气;自己开荒种地,种土豆,有时候有收获,有时候冬天来得早,根本没有收成,基本上颗粒无收。

“这些苦都能吃,最‘郁闷’的是吃了苦,却不知道自己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我们做的是尖端科学,其他就不清楚了。左文来是1959年3月份从部队直接过去的,由于是学医的,当了厂区医生。一年后,岗位转向更缺人的后勤。

“饿急了,把炸药粉当面吃了”

在厂区,粮食供应紧张,只能把青稞秸秆磨成粉,与谷子面配着一起吃,那时左文来很年轻,经常饿得没办法。其中,一件在他看来很“可笑”的事情,一直让老人忘不了。

“有一次,我在采石场工作,好多黄色的炸药粉撒在地上,咋一看,以为是青稞面,颜色很像,暗自高兴。于是悄悄收集起来拿回家冲水喝,没想到一到嘴里,特别苦,立马就吐了。”

直到1963年,国家从东北调运粮食,每人一月一斤黄豆,并配发副食品,“日子终于好过了,很多人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左文来与同事在观看录播时,才知道,原来自己付出青春岁月坚守的光荣而神秘的事业就是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

因为辐射,年纪不大满嘴牙都掉完了

王遂德,1963年进入厂区,负责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原子弹最后的组装环节。

“我一进来,就明白是造原子弹的,只是不能对外说。”到车间后,首先是领导对王遂德这些新来的同志,进行了保密教育和安全教育,要求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绝对保密,自己从事的工作不能对任何人讲,包括自己的家人。

“因为我从事的工作,是直接与炸药和放射性物质接触,对人体有伤害,存在极大的安全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工作认真细心,就是个人防护也要求极其严格,防护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工作场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里面的核辐射很大,后来去的一位司机,在里面服务了不少年,年纪不大,满嘴牙都掉完了。

“在那里我收获了爱情”

董志勇,1958年10月专业调入核工业221厂交通运输处汽车队工作,从事产品吊装运输工作,是核产品吊车司机,1985年12月退休。

董志勇为记者描述了当年工作情景。“人运完,就运货,每次都是多辆汽车同时运,开车在道路上,我们有规定,不能超车,不能开快车,每小时只能10公里,很慢,因为要平稳,还不能有震动,如果不小心,拉运的炸药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在这人生阶段里,董志勇也收获了爱情,因为开车,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如今,跟随3个子女定居合肥,每天生活清闲自在。回首那段往事:“很有成就感,现在,几个荣誉奖章都是儿孙们的爱物,哈哈”。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