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当这个现实问题摆在每个人眼前时,儿孙绕膝、以房养老、聘请保姆……我们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自由选项”。如何养老,是老年群体无法避免的问题。市场星报记者在多天采访中了解到,子孙满堂有子孙满堂的养老方式,空巢老人有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
讲述
103岁老人五世同堂,后辈轮流照顾,无人嫌弃
“不住养老院,一家人就要住一起”
合肥市政务新区丁怡花园小区,当记者来到刘兴英老人的家时,她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身板硬朗、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完全看不出已经103岁高龄。
刘兴英出生于1911年,育有三子两女,她现在和大儿媳妇、大孙子、大孙媳妇、重孙、重孙媳居住在同一单元楼内。目前,老太太在三个孙子家,轮流着过。每家不“限时”,何时轮流、到谁家过,全凭老太太自己决定。另外两个孙子也都在一个小区。
“除了耳朵有点不好使,老太太身体很好,饭也吃得香。”刘兴英76岁的儿媳妇刘德凤告诉记者,“老太太很喜欢孩子,就喜欢和子女们住一起,只要重孙们来了,她都会坐在沙发上和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
“老太太已到103岁了,儿孙们都渐渐老了。重孙辈也有了孩子,照顾难免不周全,有没有想过将老太太送去养老院?”
当市场星报记者将这一问题抛出时,在场所有后辈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从未想过。”在一旁的老太太也告诉记者,一家人要一直一起住,不会分开。
曾患癌症,61岁老人与儿子儿媳同住
“过两年会搬走,给孩子一点空间”
蓝色的骑行服,花色的丝质围脖缠绕在颈子上,一副灰色墨镜挂在胸前,黑色的手套和黑色的贝雷帽,眼前这个个子1米75左右皮肤黝黑瘦瘦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已年过60。
周建平家住合肥市梅园公寓,曾是科学岛安徽光机所一名从事光学研究的工作人员。2003年,周建平先后患上了结肠癌和左手臂软组织癌症,在合肥和上海两地医院治疗也不见好转,医生甚至建议他切除左臂,防止癌细胞扩散。“那时候我坚持不答应做切除手术。”周建平说。
除了药物治疗,周建平的同事还劝他参加体育锻炼。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建平的一位参加骑行队伍的同事向他发出了邀请。“起初觉得累,不想参加,但同事老劝,后来就慢慢接受了。”周建平说。如今的周建平一天能骑行200多公里。
目前,他和爱人,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爱人是一名医生,很多“小擦小伤”都可以让老伴处理。与年轻人住一起,虽和谐,但毕竟孩子大了,需要点私人空间。在采访中,周建平透露,再过两年,他们将搬到大铺头。于他而言,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与老伴一点清净……
75岁老人和子女不住一屋,住同一小区
“跟孙子们住一起会不习惯”
每周六的下午,在蜀山经济开发区立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都会如约来到这里。
左手持竹板,右手持一根木棍敲击着鼓,伴随着竹板和鼓声敲出的节奏,一段薛仁贵征西的历史故事从他的嘴里唱出来。老人的身边围坐着二十多位老人,他就是合肥柴门大鼓传承人之一许家应老人,今年75岁的他已唱大鼓书半个多世纪,这些年来,老人义务为居民演出上百场。
老人和自己的老伴单独生活在一起,儿子们都住在同一个小区里,只要生病了,老人一个电话打过去,孩子们都会赶过来。
“和子女尤其孙子们住在一起不习惯,我们老两口喜欢吃烂熟一点的饭菜,年轻人不喜欢。”许老说,“还有我们老两口喜欢早睡早起,年轻人睡得比较迟,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喜欢看的,他们也不喜欢看。”
“能不给孩子们增添负担就不打扰他们”,许老的老伴在一旁说道。在二位老人的眼里,不住在一起,但能生活在一个小区里,已经很让他们知足了。两位老人每人每月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金生活。“我和老伴一个月收入总计1000多元,生活上能过得去,就怕人情送礼”,许老说。
虽然生活方式不一样,让许家应老人不习惯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但让老人感到骄傲的是,自己的两个孙子都在省艺术学院学了艺术,如今从事文艺工作。而他们跟着许老也学会了大鼓书的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