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野生动物,却因人类非法捕猎,遭遇厄运。为何放生却有可能好心做坏事?记者发现,其实放生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受益的总是捕猎者和销售者,损失的总是放生者,而受伤的总是动物,它们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被折磨而死。(10月9日《新文化报》)
之前据媒体报道,在三亚一只“放生海龟”最高价可达5万元,其间暴利之高令人咋舌。在利益的诱惑下,难免会催生出一条“利益链条”,“放了又捞,循环利用”式的潜规则也就无以避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乎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放生只不过是表达功德的形式,但强大的需求却催生了畸形的市场,“放生成杀生”自然也就托不起一颗急迫的“功德之心”。
很多时候,虚假的慈善和爱心,往往会成为杀生和伤生的原罪。真正的放生应植根于心,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体现。小的方面如在街上看到有人贩卖珍禽异兽,想办法将其解救;大的方面便是有一颗敬畏生命之心,并始终将别人的生命和权利放在第一位。若是一边在高价购进野生动物以彰显功德,一边却又是大吃野生动物以此为荣,如此反差岂不令人汗颜?
就现实来说,每个人除了秉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底线意识外,还应将视野投向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给那些上不起学,或者在病床上苦苦挣扎的人,多一点慰藉和关怀,做好这些远比虚假的放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