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夫,喝山泉,种点田,合肥特色农庄产业看上去很美
2014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农夫,喝山泉,种点田,合肥特色农庄产业看上去很美

小团山香草园
 

上规模农庄八成都在做“赔本买卖”?

有人这样形容以农庄为代表的绿色休闲旅游:多少年前“暗流涌动”,后来一段时间“风起云涌”,再到“惨淡经营”,如今是否已“柳暗花明又一村”?据业内人士爆料,因为运营成本巨大,合肥上规模的农庄八成都亏损。

上规模农庄八成都在做“赔本买卖”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郊区,农庄是很多人休闲旅游的目的地,而食物的“健康环保”也成了这些农庄的卖点。

“事实上,合肥上规模的农庄大约80%都处于亏损状态,小的农家乐不赚不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庄负责人告诉记者。

合肥水滨庄园的负责人徐曦已经从事相关管理工作3年左右,他算了一笔账,一座一站式综合度假庄园,每年人员工资、租金、维护费用等加在一起就需要220万。

徐曦说,他的庄园2011年开始对外营业,第一年亏损了100万元左右,现在经过几年发展,营业额可以达到每年300~350万,利润有200万左右,“如果再算上折旧等费用,很多时候只能称得上是自保,好的时候能盈利30~50万。”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合肥上规模的农庄大约有20多家,如果算上一些小的农家乐,数量可能达到几百家。

工资、维护成为农庄“最痛的负担”

业内人士告诉市场星报记者,农庄亏与不亏主要看“工资”和“园区维护”。

“面积大的农庄,需要更多的人去管理和服务,这就需要去招更多的人。”位于合肥市长丰县一家农庄的负责人举例,基层人员每个月的工资至少在2000~2500元,一般100多亩的农庄大约需要配备35~40人,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每年的人力成本就是一笔大支出。

市场星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小的农家乐一般是家庭式经营,不需要聘请很多人员,也不需要特地对场地、设备等进行管理和维护,支出的部分会比大农庄省很多,“但他们赚到钱的也不多,每年都会有一些农家乐转让。”

合肥农庄够数量但不够精致

合肥市旅游部门的一项数据显示,合肥目前大大小小农家乐共有155家,但在很多从业者看来,合肥大部分农庄的层次还比较低。

市场星报记者对合肥现有农庄进行梳理后发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多数农家乐为代表的餐饮垂钓类,大多规模不大,设施也相对简陋;一类主打会议培训和拓展训练,主攻大客户;而另一类是相对较“单纯”的庄园,比如名犬庄园等。

“总的来说,合肥农庄的数量不算少,但品质达不到一线城市那么高,不够精致。”徐曦告诉记者,很多都是吃吃土菜、摘摘蔬菜水果、钓钓鱼。

“养生是农庄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未来会引进一些养生项目,另外也可能加入一些国学教育的元素。”徐曦向记者透露。

聂继磊所在的合肥小团山香草农庄则继续走多元化路线, “我们准备借鉴台湾农庄的模式,加入更多的体验元素,让市民和他们的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还能在其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链接 成熟的农庄该是啥样?

目前,我国有代表性的都市农庄,如北京的锦绣大地、化州龙汇庄园、顺德生态公园、番禹化龙农业大观园、深圳光明华侨农庄、廉江长青水果场等,归纳一下,它们大多拥有这些特质:

NO.1生态自然,突出主题

农庄将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紧密结合,主题鲜明、个性突出,人工建造景观与农庄主题相得益彰,主题中包括水果采摘,竹、香草、茶叶、名花异草观赏,昆虫收藏,与鸟共鸣等,使游客对自然充满亲切感。

NO.2深度体验,寓教于乐

农场中设有可供多人同乐的如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和农耕DIY体验区域,游客通过喂养小牛、挤牛奶、喝生奶、与场内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体验亲身观察、参与的过程,认识生物生长现象,感受生命的意义。农场内不定期举办农业相关的教育活动、趣味比赛,使之成为休闲娱乐、实践学习的最佳场所。

NO.3以农为本,精深加工

利用农场资源优势,设立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心或网点,将特产和观光相结合,自主开发、生产、加工农场产品,加以创意包装,使之成为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有效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NO.4配套齐全,服务周到

农场中各景点配套设施齐全,景区外部道路、交通、水电设施完善,内部服务设施干净、温馨、舒适,所到之处吃喝玩乐样样具备,价格合理,多数设置观光部,负责旅游推介、接待与导览业务,部分农场还现场展示特色产品与特色烹调,让游客在游玩同时即时尝鲜。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