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3年必涨” 源于“门票依赖”
非常道
微声音
蓝翔斗殴 道出“跛脚”办学之痛
下一篇4 2014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景区“3年必涨” 源于“门票依赖”

□汪昌莲
 

近期,国内多家景点上调门票价格,涨价后5A级景区平均票价超百元,其中丹霞山从160元涨至200元,玉龙雪山由105元涨到130元。面对门票“3年必涨”怪圈,一方面,民众感叹玩不起;另一方面,景区也抱怨运营开销太大。专家称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向产业经济转型。(9月18日中国新闻网)

随着景区营销方式的不断创新,各地景区的内在品质、文化内涵、服务质量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为了体现“物有所值”,其消费价位也应与景区的品质相匹配,适度提高门票价格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票价身陷“3年必涨”怪圈,让人难以理解。毕竟,票价调整“解禁期”,并不是门票“必涨期”。特别是,5A级景区门票集体迈进“百元时代”,实质上是把中低收入者的权利,用价格杠杆转让给了高收入者,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此外,设置过高的价格门槛,是圈地意识作祟,增加了旅游成本,自然会引起游客不满,人们必然会选择“用脚投票”,远离门票涨价的景区,景区等于“作茧自缚”。

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不仅将影响到普通游客的利益,扭曲了资本市场的配置作用,更可能使当地旅游行业畸形发展。从长远来看,转变门票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型。事实上,国内景区并不是完全无法摒弃“门票经济”,杭州西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2002年10月起,杭州开始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西湖景区成为国内唯一、也是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而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1191亿元。可见,摆脱“门票依赖”的根本之道,在于打造旅游“产业链”,促进二次、三次消费。

因此,国内一些景区与其“3年必涨”,依赖“门票经济”,不如推进经济模式转型,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实行收入手段多元化。否则,“门票依赖”将会使景区与民生渐行渐远。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