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17)班学生未给科任教师买礼物,该班班主任冯超群对此极为不满,在班里公然向学生索要礼物并谩骂学生。依兰县教育局的通报显示,该局经调查此事属实,撤销冯超群的班主任职务,停止教学工作,给予其行政记大过处分。(9月14日《京华时报》)
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向学生索要礼物并谩骂学生,性质很恶劣,严重抹黑了教师的整体形象。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很快作出了处理。但对此事的处理也有观点认为过轻,应当清除出教师队伍,并认为对于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要“零容忍”。
教师在课堂上索礼谩骂,并不是孤立的个案。遗憾的是,在事后的处理中,对涉案的教师是讳莫如深。
这位教师夹杂着谩骂的训斥中,透露出了两层信息:一是别的班学生都给教师送礼了;二是所在班的学生没有组织送礼,让她感到丢人,潜台词是一方面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另一方面在科任老师及班主任中抬不起头。其弦外之音即是“送礼很正常,不送礼才是不正常”。显然,就个案而言当事的教师受到处理不应是事件的休止符,她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是否属实,应当予以深入的调查,不能因为索礼谩骂显得张狂而被刻意忽视。
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而所有的鱼都病了则是水的问题。师德失范并不只是外在行为的表现,而是师德土壤中畸形的价值观念。
近些年有关师德建设的规定出台了一个又一个,且一个比一个严格。然而,效果令人并不满意。譬如个案,今年教师节前当地教育部门召开会议,重申“过节不收礼”的禁令,貌似严厉,却阻止不了如此极端个案的发生,这是为什么?
师德建设不是简单地给“鱼”治病,还要治“水”。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创造更优良的从业环境,让教师得到制度的尊重;另一方面完善监督,引入社会参与,尤其是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赋予家长足够的话语权,立足于预防,给师德辟出安全区更重要,培厚涵养师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