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走向复兴
微声音
老潘“跨洋慈善” 网民为何“急眼”?
如何杜绝养老院 频频变身“虐老院”
不希望女儿考好,是实话更是无奈 □曾 金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老潘“跨洋慈善” 网民为何“急眼”?

□张兰军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热议。企业CEO张欣表示,助学是希望更多中国优秀贫困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潘石屹也微博回应,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7月24日《新京报》)

一掷数千万,目标是哈佛,堪称很“高调”;生财有道,取之合法,“我的钱包我做主”,亦无可厚非。可在这里,老潘的“高调慈善”,却遭遇广大网民的“分外急眼”,究竟为什么?

对此,老潘“地产界大腕”的身份,不应被忽视。近二十多年,中国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在催生一个又一个地产“暴发户”之余,也伴生那么多的房奴、蚁族、蜗居客。一边是房价一路高歌猛进,地产商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是众百姓望房兴叹,直呼伤不起。如此之下,老潘这般心系异域,钱撒海外,越是打着“慈善爱心”的旗号,越难免刺痛国内民众的心。

另一方面,能走出国门,在国外一流大学读书,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恐难成行。以此而论,老潘再怎么强调自己“扶危济困”,也难脱“锦上添花”意味。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在老潘的家乡所在地甘肃,爬天梯、溜索道、淌河水,仍是许多孩子求学路上的无奈选择;师资不健全,硬件难配套,仍是众多学校的“主基调”。在此“基本国情”下,老潘的舍近求远,厚彼薄此,越是“财”大气粗,越显不合时宜,也越让此前其在反哺家乡上所做的努力,不值一提。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老潘应在认真倾听、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把自己寄予厚望 ,饱蘸深情的“SOHO中国助学金”,做大做好,更彰显“中国范儿”,更跃动“中国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