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发改委发布了我省开发区2013年发展综述。去年,我省营收过千亿园区达3家,但开发区也存在整体规模小、缺特色、产业层次低现象。
三个开发区营收过千亿
2013年,全省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93万亿元,同比增长21.1%。国家级开发区平均经营(销售)收入达到747亿元,分别是省级开发区和筹建省级开发区的4.4倍和15.1倍。
同时,从经营(销售)收入来看,全省超过1000亿园区达到3家(合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合肥高新区);超500亿元的园区达到8家,比去年新增2家;超100亿的园区达到68家,比去年新增11家。
开发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合肥市的83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中有80家落户开发区;淮北凤凰山经济开发区121家企业中有105家从事食品加工及其相关产业。
在招商引资方面,开发区已成外部资金流入的“洼地”。去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引进亿元以上省外境内投资项目2887个。
部分开发区热衷“铺摊子”
尽管开发区总体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但较快增长面临压力。比如,营收、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及引进省外境内资金等的增幅同比分别回落6.3、3.9、7.5和12.7个百分点。
此外,报告也指出,开发区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全省16个地级市中心城区的开发区总数为63个,平均每个地级市城区拥有4个开发区,有28个县(市)拥有2个开发区,开发区的整体规模偏小,规模效应不明显。
而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部分市县迫于做大总量的考核压力,现有的开发区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又仍热衷于“铺摊子”,导致城市功能分区较乱,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低,同构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