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87亿元、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的太原至兴县铁路(简称太兴铁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要建设六个涵洞,涵洞的关键部位本应采用优良材料填筑,却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黄土所替代。根据施工者的实名举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条正在建设的铁路潜藏的质量问题令人惊心,连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梦惊醒”。(6月30日《经济参考报》)
面对铁路工程质量乱象,就连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吁请“查查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的确,究竟是怎样的利益驱使,可以让“节省成本”无底线到令工程质量大打折扣,“省下来的钱进了谁的腰包”,无疑有望揭开这一谜底。然而,仅仅是看谁从“节省的成本”中受益,或许还并非真相的全部。事实上,除了“偷工减料”自身的利益驱动之外,国内工程领域的层层分包与低价竞标模式,其实早已是公开的潜规则,然而,低价中标之后如何赚钱获利,恐怕也只打质量缩水的算盘,偷工减料也就在所难免了。“泥巴糊”的铁路工程背后,其工程管理与招标环节中,恐怕也难以免俗。
当然,仅仅是施工方的利欲熏心,还不足以让“泥巴糊”的铁路工程轻松“过河”。毕竟,任何工程都有监理环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当然更不例外。假如工程监理能够尽职尽责,在取样检验环节其实不难识破“烂泥充数”,施工单位想要从工程质量中抠利润,也并非毫无制约。然而,监理的形同虚设,无疑让最后的质量关卡也彻底沦陷。之所以“监而不理”,恐怕也不外乎利益合谋下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