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向标3 抓转型,向产业升级要支撑点
记者: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步伐,另一方面要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行动”,做大“体量”。您认为,应当如何把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张晓麟:区域经济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要靠改革开放拉动、靠项目说话。要辩证地理解和把握“速度与质量”的实质内涵,一切从马鞍山市处在加快发展期、转型关键期这个阶段性特征出发,把加快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主基调,把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咬定目标不动摇,做到稳中有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
记者:在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马鞍山市有哪些创新举措?
张晓麟:重点是延伸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链,拓宽以钢铁为基础材料的下游产品,做“生产机器的机器”,由原来“吃材料饭”向“吃材料和产品两碗饭”转变;全力推进“一基地四园区”建设,加快形成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把重的做轻、把轻的做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马鞍山经济升级版。
“汉马动力是华菱星马汽车倾5年之力打造的高端重型发动机。”在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华菱星马公司董事长刘汉如说,公司一直突出创新驱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懈地坚持自主创新,从生产专用车到生产重卡,再到研发生产重卡发动机,华菱星马实现了三大跨越。拥有自己的发动机,为民族品牌华菱重卡装上自己的“心脏”,是华菱星马人的期盼、梦想和追求。华菱星马自主研发生产的汉马发动机,由于动力强、油耗低、可靠性高,被用户逐渐认可。华菱2013年销售汉马动力2158台。2014年,华菱把目标放在7000台至8000台上,2015年有望突破2万台。
在马鞍山市加快转型升级和推动工业倍增计划行动中,华菱星马的科技创新只是一个缩影。2013 年,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660 亿元。工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马钢新区、蒙牛乳业、海螺水泥、山鹰纸板、雨润肉制品、圣戈班球墨铸铁管、科达机电、达利食品、泽润光电等一批重点技改扩能、新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然成为马鞍山市多点支撑。6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该市秀山新区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秀山、霍里山、桃李山在秀山湖水的映衬下苍松翠绿,山明水秀。据介绍,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这里俨然成为一座宜居宜业、集商务和现代产业为一体的新城。
另据了解,2013年,该市当涂县成功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博望区获准筹建“全国剪折机床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同时,市经济开发区、慈湖高新区、示范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郑蒲港新区、示范园区、滨江新区、秀山新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3年,6个园区、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
改革风向标4 抓民生,让群众享受改革成果
记者: 改革是为了发展,而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也要惠泽民生。马鞍山市是如何让群众分享改革成果?
张晓麟:去年我们投入36.5亿元资金推进民生工程,新开工2万套保障性住房,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今年除了做好省里部署的33项民生工程外,还将重点做好城市公交服务升级、提供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等8件民生实事。同时,继续建设美好乡村,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生活指数。
记者:马鞍山是全国文明城市,历来重视文化 “软实力”建设。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马鞍山市做了哪些工作?
张晓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以城乡文化设施为骨干,以流动文化服务为补充,完善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了以大型文化设施为点,以城市广场、游园为线,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圈。
一幢幢小别墅,一排排小洋房,一条条水泥路……如果村庄前后没有一片田园风光,你会恍若进入一个都市。其实,这就是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的白桥镇陈桥洲民族村。 “是新区建设美好乡村,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郑蒲港新区开建以来,不仅村庄变美了,环境变好了,而且出行更方便,就业有保障,生活处处出现可喜的变化。
据介绍,郑蒲港新区开建以来,就对所辖白桥、姥桥两个镇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在建设“产城港”一体化的同时,同步抓规划外的农村发展,实现群众长远幸福感与眼前幸福感的有机统一。新区制定并分年度实施“新区新家园”十项计划,打造“路平、灯明、水净”的乡村环境,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目前美好乡村建设总投资达3个多亿,切实让新区群众得到马鞍山市跨江发展带来的实惠。
在市区,市民同样享受改革带来的成果。已经退休的赵女士喜爱跳舞、阅读,闲暇的时候,她就和姐妹们一起来到马鞍山市文化馆,楼下有电子阅览室,楼上有舞蹈演练大厅,每天都免费向公众开放。她说,如今在马鞍山市,对公众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据马鞍山市文化委负责人介绍,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方面,马鞍山市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农家书屋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