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成长的传统文化底蕴
神话传说 夹杂着厚重的历史
下一篇4 2014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民间成长的传统文化底蕴

 

非遗名称:三河羽扇制作技艺

申报地点:肥西县

羽毛扇是合肥所辖肥西县水乡古镇三河的传统手工艺品。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说,则羽毛扇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羽毛扇有名还和诸葛亮有关。相传诸葛亮小的时候放牛,结识了一位白胡子老头,两人常在一块读书玩耍。老头行踪神秘,引起了小诸葛的好奇。一日,他偷偷将白石灰放入老头的竹拐杖里,老头走后, 他顺着白石灰印找到一棵大树下。原来老头是一只金鸟(一说为老鹰)变的,正在树上打盹呢!诸葛亮就在树下守候,忽然,金鸟打了一个哈欠,从嘴里掉出一颗珠子,正好落入诸葛亮口中,“扑哧”一下滑入肚中。

老头惊醒后,对诸葛亮说了实言:自称是修炼了三千年的金鸟,全靠这颗珠子活命。 珠子没有了,也活不长了。让诸葛亮必须在八月十五来这里找到它的尸体,拔下它的羽毛,编成扇子,日后有何难事,摇摇扇子就有办法了。诸葛亮的扇子就这么来的。

三河古镇自古就产有羽毛扇,多次在国内外手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奖。现在制作的羽毛扇更多是馈赠国内外嘉宾的特色礼品。

非遗名称:榔桥木梳制作技艺

申报地点:泾县

宣城市泾县的榔桥镇,离黄山不远,与江村相邻。如今的榔桥已经成为全国颇有名气的木梳之乡。榔桥镇的百姓最初是做篦子的,那时候家家都做篦子。

篦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比梳子要密很多。过去卫生条件差,生活方式落后,特别是在农村,人们的衣着和头发中常生虱子,用篦子篦头能篦出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篦子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现在很少有人家再保留有篦子,后来当地村民就渐渐改做了梳子,榔桥的木梳距今约有50多年的历史。

非遗名称:吴山庙会

申报地点:长丰县

吴山庙镇是江淮明珠吴王故里贡鹅之乡兴业之所。据《合肥县志》记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葬于此,墓基如山,其女儿白花公主为护陵守孝,在墓北建庵。故后人以吴国为号,吴王之墓为山,公主庵为庙,起地名为吴山庙——即今天的吴山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由于其文化历史悠久,一九九五年十月,位于境内的“吴王遗踪”景点被评为合肥“十景”之一。

而一年一度的吴山庙会是传统的民间活动盛会。当天近万人参加庙会走街,内容涉及文化宣传、科技下乡、地方特色小吃 展示、庙宇祭拜、敬香拜佛等民间活动。

吴山庙会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传说为纪念吴国创建者吴王杨行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吴山周边数十公里的人们选择“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吴山镇参加庙会,用各种好吃好看的点心物品祭奠吴王杨行密,祈求保佑岁岁平安、年年丰收。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