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6月16日《新京报》)
三大领域认证,应该按照规范的价格收费,这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认证机构仅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而不是靠国家养活的机构。但是,指定认证机构为用户的产品、服务、管理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资格认定,提供认证证明,异化为认钱不认规矩,这种认证机构是对社会的不负责,是不具备认证资格的。有关管理部门对认证机构缺乏监督,或者有监督无处罚,实在是不可原谅的。
认证变“认钱”,有钱就能使不符合认证规范的单位获得认证,是对相关认证制度严肃性的挑衅,不仅认证的意义变得无足轻重,认证用户对认证结果及其后续管理也变得无所谓,关键是不认证或没有涉及到认证的单位,却因此丧失了参与社会公平竞争的主动权,进而影响社会公平。
对认证机构而言,国家认可既是对他们技术、制度、程序科学规范、诚信经营等的肯定,也是他们获得相应利益的保证,责任与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对认证机构,要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一旦发现认证机构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认证,不仅要取消其认证认定资格,断了他们的财路,还应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及时向公众公布,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以维护认证制度的严肃性,维护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