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一科就应“忘记”一科
2014年6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考完一科就应“忘记”一科
省考试院负责人支招考生答题和志愿填报技巧
记者 桑红青
 

网上评卷对考生答题有特别的要求吗?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都该分别干什么呢?家长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高校的信息?……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即将开启,不少考生和家长开始关心高考实战的注意事项和志愿填报的具体细节。日前,省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就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规范答题

严禁在答卷、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网上评卷对答题卡和答题纸有一些特别的要求。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用笔,客观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2)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认真核对监考员粘贴的条形码与自己的姓名、座位号是否相符;

(3)在指定的位置准确清楚地填写姓名、座位号等身份信息;

(4)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答题。不使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在答卷、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答题过程中使用同一类型和颜色字迹的笔;

(5)参加考试的考生不可填涂缺考标记;

(6)严禁在答题卡的条形码上和图像定位点(黑方块)周围作任何涂写和标记,以免影响答题卡正常扫描。

(7)按考试要求,严禁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包括透明胶带等)来更改答题内容。

考试技巧

考完一科就应“忘记”一科

考试结束,这一科也就没有再研究的价值了。所以在考后,不要议论考试情况,不要互对答案,即使考的不好,也不懊悔自责。面对高考,没有人能做到尽善尽美,考过一科就应“忘记”一科,积极准备下一科考试。

考完后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考生,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不要轻信“小道消息”,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网上答案。高考第一天结束,就可能有人在网络上散布“答案”,不要相信也不要理会,更不能依据网上“答案”估分,要等安徽省招生考试院在指定的网上发布“标准答案”。

高考结束

考完也不能“彻底放松”

高考结束后,考生还能做什么?对此,省考试院负责人建议,考生可以适度放松,参加一些聚会之类的活动,但不能“彻底放松”,考生这时候要静心预估一下自己的分数线,根据自己的预估分数,认真研读《2014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导》,了解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政策,了解各校的招生专业和人数,并结合自己的分数实际有目的地预选几所心仪的学校,在网上了解所选学校的办学实力、专业介绍等。

注意沟通

要与家长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

知道考分后,考生应该与家长交流以下信息:要及时告诉家长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在全省的位次,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如何扬长避短;要与家长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向往的大学与区域,追求的理想与未来发展规划;与家长交流自己的身体和体检情况,适合哪些专业领域,不适合哪些专业领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问题;与家长交谈,了解双方对于志愿的预期心理,以及各自的真实想法与要求。

家长职责

可以通过三大途径搜集高校信息

俗话说,高考考学生,志愿填报考家长,那么家长需要搜集哪些有关高校的信息呢?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填报志愿来说,有关高校的最关键信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高校历年的录取情况、学校以及专业的基本情况、收费情况。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了解:

(1)通过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编印的近三年来的《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导》及各在皖招生栏目里有关我省招生情况。

(2)通过互联网、报纸等录取信息平台了解学校近几年的提档比例,比如是按招生计划数100%提档呢?还是按计划数的105%提档?

(3)通过访问高校网站或实地考察,了解学校的综合实力、学科设置和本科专业综合实力、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学习的特别要求等信息。了解学校综合实力,即要了解学校在高校的排名情况、学校所拥有的实验室或研究所的等级(国家级、省级、校级)情况、学校所拥有的院士、教授人数等师资综合实力情况、博士和硕士授予点的数量,以及学校的历史等。

志愿技巧

地域和专业“热”“冷”要搭配

志愿选择应考虑哪几个关键因素呢?该负责人表示,志愿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要完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志愿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性因素:

(1)量身打造,适合自己。高考录取中,考试成绩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的层次与录取批次非常清晰,考生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及在全省的位次选择院校与专业,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条件是否受到限制,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是否有利于自己潜能的发挥,是否符合自己家庭经济条件等。

(2)把握现实,着眼未来。填报志愿是现实,考生必须做到稳、准。自我评估要客观,这样有利于准确定位;综合分析拟填报高校的信息要细,这样有利于制订一个“稳中求进,攻守结合”的志愿方案。考虑职业取向和专业发展前景,这是未来。在专业选择上,要客观辩证地对待专业的“热”和“冷”,现在的“冷”专业可能就是未来的“热”专业,而现在的“热”专业将来可能会变成“冷”专业,要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

(3)合理设置志愿梯度,专业、地域“冷”“热”搭配。考生填报志愿既要攀高,但更要稳妥,所以要牢牢把握好每个志愿之间的梯级关系。地域和专业“热”“冷”要讲究搭配,选择专业志愿时第一志愿是“热”专业,第二专业志愿就应避“热”就“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