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宿松县北浴乡滑石村退休老校长何琼英的遗体被用于医学研究两年后结束,已完成火化,老人的骨灰即将回到故乡。何琼英在乡村从教数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逝世前又说服家人同意,5次立下遗嘱捐献遗体,无言大爱感动无数人。
从教40年,默默耕耘
5月24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记者找到了何琼英的家。5间土砖房,家中陈设简单朴素,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和电器。
“他一辈子非常勤俭,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尽管自家日子过得艰难,却常常帮助贫困的学生和村民。”何琼英的老伴洪金连说。
在宿松二中教书的何祥学是何琼英的学生,早年父亲过世,家境贫困,上不起学。何琼英得知情况后,鼓励年少的何祥学用功读书,尽管家中有7个子女需养育,负担很重,他毅然拿出微薄的工资帮助何祥学完成学业,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何老师不仅给予我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给了我精神上的关怀,既是我的老师,更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现在的人生。”何祥学说,何琼英从教40年来,无偿帮助过很多学生,默默耕耘奉献。
“他曾在多所小学任教,一生帮助过许多人,却对自己的子女严格管教,从来没有给他们特别照顾。”女婿廖道龙说。
何琼英的7个子女仍然留在农村,有的出门打工,有的在家务农,没有一人通过关系被安排好的工作。但是,曾经受到何琼英帮助过的人,大部分生活得越来越好,其中不乏功成名就者。
5次立遗嘱,捐献遗体
“捐献遗体,为祖国医学事业培养高技术人才作一点贡献,是我一生最大、最坚定的志愿,我死后,任何人不得更改和违背我的遗愿。”这是何琼英生前留下的遗嘱。因担心亲友阻拦,老人过世前先后5次立遗嘱,下定决心死后捐献遗体。
“他1994年从学校退休后,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但是山区世俗观念重,人死后都希望风光重葬,更别说捐献遗体什么都不留下,那时岳父也是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廖道龙说。
直到2007年,何琼英看到昔日师友和亲人先后离世,想到终有一天要离开人世,若不早做决定,将会错过时机,捐献遗体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这期间,他多次向省红十字会和安徽医科大学申请,表达无偿捐献遗体的意愿。好不容易把申请事项谈妥后,却遭到亲友的一致反对。
当年大年初四,是何琼英72岁生日。那天,看到众多子女和亲友都来祝贺,何琼英第一次正式说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以前家中大小事情都是他做主,唯一无法理解的是,他要捐献自己的遗体,让人一时很难接受。”长子何留生说,那天在场的亲友都不赞成。
从那以后,何琼英总是把遗体捐献挂在嘴边。直到2012年1月离世,他先后立下5次遗嘱,表明自己死后捐献遗体的坚定立场。
亲友受感动,完成心愿
“老人还主动寻求村里的帮助,坦诚自己捐献遗体的想法,希望村干部一起帮忙做家人的思想工作。”北浴乡滑石村村支部书记操中厚说。
当年,在填写捐献遗体申请表时,需要子女的签名方能生效,不料子女们拒签。于是,村干部和何琼英一起反复给亲友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解释,争取周边村民的认同。其老伴和子女们最终都受到感动,同意在申请表上签字。
“我将来一旦逝世时,拜托家族何红云、金凤,立即与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取得联系,因怕亲生子女不忍心,顾生前亲笔写此委托书为证……”何琼英生前留下来的一封委托书中这样写道,可见老人仍不放心。
“临终前,岳父多次嘱托我一定要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决不可有丝毫的动摇。”廖道龙说。何琼英去世时,家人遵循老人的遗愿,无偿捐献了他的眼角膜和遗体,这也是宿松县第一例遗体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