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理性看待 限制性“以人查房”
微声音
行人闯红灯“站岗” 需有法可依
学生集体撕书是一种文化暴力
买“病假条”看世界杯 是诚信病了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4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应理性看待 限制性“以人查房”

□木须虫
 

近日,国土资源部正计划上报《不动产登记条例》给国务院,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将与官员财产申报信息等系统并轨,官员瞒报登记资产信息将被“刹车”,“依法以人查房”已被写进《条例》第6章第72条,全国实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实行互通互享更是“板上钉钉”。(6月2日《新快报》)

不动产统一登记被公众广泛关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统一登记的信息,打破了区域壁垒,能够让官员的相关财产信息变得更透明,更利于监督。正因为如此,对官员房产信息不设禁区,一直都是公众所期待的,以至于与不动产统一登记相关的制度与法规,更多地被解读为了反腐的制度设计。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并不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制度本义。这其中,不难解读出公众之于反腐制度与机制不健全产生的某种焦虑。

此番,《不动产登记条例》草案出台,所设计的财产信息查询提到的“以人查房”,仅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公权机关开放,“以人查房”被限制在公权范围内,个人被排除在外。严格意义来说,这是制度的理性。坚持保密的大原则,确保公民财产信息安全,不能让步给反腐的需要。并且,限制权限的“以人查房”客观上提供的反腐及其他社会管理的端口,给统一登记与反腐及社会管理的“路”与“桥”之间预留了交互通道。

需要理性地看待限制性“以人查房”,毕竟任何一项制度的设计都不能够去补其他制度的缺口,更不能越俎代庖去替代其他制度的作用。譬如,反腐不管是来自制度的监督,还是公众的监督,最终的惩处还必须是依法依纪由公权机构来执行,关键是公权机构在对接公众监督和自身作为时能否公开透明,是否具有公信。显然,这是反腐制度需要完善的,而非其他制度能够替代的。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