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颤抖》以敏感脆弱的心灵体验生存的压抑、迷惘、撕裂和苦痛,在主人公人性异化与分裂的成长史中,深度揭示了作家所处的时代在爱和信任瓦解后的灵魂颤抖与精神溃败。”这是昨天上午,由安徽文学院、安徽大学教育基金会、安徽省新兴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龙川杯”第二届“安徽小说新星奖”,对本次获奖者、70后无为籍女作家李凤群作品的评价。
生病卧床10年写小说
在颁奖仪式现场,此次活动的评委、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达敏称,获奖作品是李凤群的转型之作,她首次将目光转向个人心灵史,精神成长史,作者以直抵内心的自我剖析,将人性与心理的褶皱一一打开,柔韧的叙述中有着哲思的力量和诗意的感动。
在接受采访时,李凤群向记者说起了她的人生经历。在18岁之前,这个初中毕业的女孩守在家乡的江心洲,连县城都没去过。后来她去江苏打工,在常州服装工厂做缝纫工。“那段时间过得太苦了,我们大概有30个女工住在一个由仓库改造的宿舍里。但是在工作之余,我还坚持写作。”李凤群回忆道。
打工一年后,她的一篇有关父亲的散文在《常州日报》上发表了,也因此李凤群被常州文联选送进了常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之后,她进了一家大型企业做市场策划工作。
谁知好景不长,结婚生子之后,27岁的李凤群被诊断得了慢性肾炎,被迫卧床休息,这一躺就是10年的时间。她在床上用铅笔继续小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非城市爱情》在此背景下产生。从此,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目前已发表长篇小说10余部。
作品人物多数有原型
“《非城市爱情》完全是我个人生活的影子,至少有90%都是真实发生的。我的每部作品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我是把几个人的典型特征融入到一个人的性格中去。”李凤群说。
除了《颤抖》是城市题材外,她的大多作品都是以农村为主题的。“比如我花了4年的时间写的长篇《大江边》,就是描述了写长江边上江心洲的乡间生活,它源于刻骨铭心又难以泯灭的童年记忆。里面的人物自然都是有原型的,描述了一个大家族6代农民生活的艰辛。”
对于此次在家乡获奖,李凤群连称很意外:“离开家乡20多年,但我作品的背景都是故乡的影子,很感谢养我的土地。虽然自己也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我一直坚信,生活中无所谓幸或不幸,关键在于你自己怎样去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