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何为?
“门当户对”择偶观的现代解读
3上一篇 2014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门当户对”择偶观的现代解读

□唐 伟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794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0%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67.7%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65.6%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和爱情不是对立关系。(5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曾经有人说过,爱情是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它可以在心灵的天空任意飞翔。而婚姻则是一株大树,它需要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所以,它必须遵守人世间的种种游戏规则。很显然,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门当户对”都是最重要的择偶标准。

婚姻是理想的,但更是现实的。若步入婚姻中的两人在经济基础、观念理念和生活习惯上差距过大,就会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鲁迅说过“贾府上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反映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门当户对”存在的客观性。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原本有着爱情基础的两个人,却因为城乡壁垒、家庭出身、生活观念、处事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最终弄得筋疲力尽。时下很多人“宁肯剩着,也不愿将就”,恐怕也是出于对门不当户不对,导致婚姻破裂的顾虑。

如果说传统的“门当户对”还有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那么时下对“门当户对”的认同,却是婚姻理性化的表现。虽然“门当户对”的形式还在,但内容已然完全升华,并由之前的权利剥压而变为权利追求,由被动应付成为主动争取,不啻为社会的一种进步,59.0%受访者认同的调查结果,自然不是一种虚妄的民意表达。只有摈弃对“门当户对”的传统看待,才能对其有现代意义的解读。

门当户对和爱情不是对立关系,这不仅是一种逻辑上的辩证,更应成为权利追求的标准。志同才能道合,对于“相爱容易相处太难”的婚姻而言,只有先对别人负责才能更好地对自己负责。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