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的岁时节令食俗
2014年5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民间传统的岁时节令食俗

张亚琴
春饼
青团
香椿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令中“小满”的日子。

二十四节令: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季更替,适食而食,不时不食。

这是个古老的话题,引申出了节令里的饮食美学。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里,我们看到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先人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节令里的美食,有着自己的哲学和文化。传统的岁时节令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活长期积淀的一种民俗事象。每逢一个节令的到来,人们常用一种或数种饮食来庆祝或纪念,从而形成了极具特点的岁时节令食俗。在安徽,不同地方的人,在不同的节令里,会有不同的地方饮食美学。

立春日必吃春饼

立有开始之意,立春也预示着一年的开始。中国历来有在立春时“咬春”的习俗,即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这一天重在一个“咬”字。

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

在安徽安庆,立春的时候也都会有些家家必吃的美食。比如,春饼和炒泥蒿芽。从大年三十的晚上开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春饼卷上什锦素材或是炒泥蒿芽,就成了当晚的主食。先说说什锦素材。入冬之后就要开始准备食材,有晒干的胡萝卜丝、白萝卜丝、黄豆、黄花菜、豆干、木耳等各类素菜,加上熬好的咸鸭汤,热炒一会就可以出锅了。炒泥蒿芽,就是将泥蒿芽、腊肉、木耳、辣椒一起清炒。

春饼可以自己在家做,用和好的面粉糊,放在铁板上涂出薄薄一层,等到粉糊干了,便是一张做好的春饼。但现在安庆人吃的春饼基本上都是去摊点上买。

绩溪雨水后忙吃粽

雨水的节气一过,便是二月初二。绩溪人都有吃粽子的习惯。粽子是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有着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但是在绩溪县,吃粽子不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而是在农历二月二。

这一独特的习俗缘何而来?原来,二月二吃粽子与绩溪境内一个传统节日——中和节(现称土地节)有关。

在本地,俗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老爷生日。中和节到来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裹粽子,中和节当天凌晨,各家各户都要用粽子和猪头三牲在堂前的天井处接土地神。上午还要携带特制大粽和其他供品往土地庙祭神,后再祭猪圈、鸡舍、土地。中午每家每户食粽子。这天妇女停止针线一日,忌到别家串门。这天首次登门的男人被认为是土地公公,会受到主人家的欢迎。1950年后绩溪县二月二敬神习俗渐灭,但裹粽之风依旧。

绩溪人二月二吃粽子习俗还有一段趣闻。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初一,太平军由旌德县经徽岭攻打绩溪县城,清军副将余永椿和知府苏式敬领兵六百在徽岭和新岭一带堵截,不想竟被太平军击溃。太平军一举占领绩溪县城,清军向徽州府逃窜。令人疑惑的是,太平军已时进城,当夜五更便急速退回旌德。后来才得知,太平军仓促撤退的原因竟是“见家家户户均煮粽子于锅中,疑有预谋”。待被告知这是绩溪习俗后,太平军便于二月初四辰时复攻县城。这一趣闻明确记载于《绩溪县志》中。

雨水之后吃粽子这一习俗,只有绩溪一地流行,邻近的县市如歙县、旌德、宁国、黄山都不流行。

繁昌春分吃野菜

春分,众所周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从这天起,开始“昼夜平分”,之后日长夜短,到冬至日短夜长。此际,春雷始发,万物标长,正是吃春菜的好时节。

农历二月春分一到,野蔬亦纷纷透出嫩苗。芜湖繁昌一带每到这时节,就要采摘各种野菜来吃。比如荠菜采集后,洗净放滚水泡一分钟,然后拧去涩水,拌以佐料香油,清香爽口,做蒸饺馅更佳。野菜中马兰头,有清香,采回去根洗净用滚水沸一下,然后拧去涩水,凉拌下酒、佐餐,有特殊风味。

这时候,香椿树上就会钻出满树紫红色的嫩芽,在枝头上慢慢舒展开嫩叶,稍稍长上一阵子,就成了菜场里的时鲜货。烧一锅开水,香椿扔下去,浓郁的芳香随着热气一起升腾。水里的紫红色,两三秒钟后转变成碧绿色。捞出来,挤干水分,细细切碎,撒上一小撮盐,和鸡蛋拌在一起。等油锅热了,“嗤啦”一声倒进去,那股春天里才独有的香啊,值得你所有的期待。

各地清明食俗不一样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安徽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合肥及合肥周边的一些城市都有吃青团、清明果的习惯。

青团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是合肥清明节时令性小吃。青团,顾名思义是青色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那种味道,是春天的味道。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艾草米饼则是黄山、皖南山区清明时节的一种小吃。到清明时节的时候采摘时令性植物艾草做成米饼,传说这种饼吃了不用因为受到惊吓或者别的什么刺激而把魂给弄丢了,不过这只是一种传说,当然这清明节吃艾草饼的风俗习惯就流传下来了。

蒿子粑是桐城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如今,蒿子粑在清明期间也是十分受欢迎的小吃。

皖西、皖中一带,清明节到田野采马兰头做菜。俗谚说:“清明吃一根,到老眼不花,清明吃一夹,到老都不瞎。”清明中餐,有些地方吃“粉蒸菜”,此系用茼蒿类新鲜菜拌米粉,加油盐蒸熟即成。

皖西立夏主菜上竹笋烧肉

过了立夏节就已进入炎热的夏天了。皖西一些地方,村镇群众在这一天结伴游夏,到附近登山游乐,青年人更是竞跑看谁爬得快。大多数人都要在立夏这天称一下体重,到大暑日再称一次,酷热的夏天中,劳动任务又重,看体重会减轻多少。

立夏节令食品,皖西一带是竹笋烧肉,群众都要在这天中午加餐。竹笋烧肉为主菜,还配制多种荤素菜。迎夏后就投入紧张的劳动了,有的地方还要吃“立夏”或“立夏糊”。

“立夏糊”,就是把米磨成米浆,与肉沫、豌豆、菜干等一起煮成的粥。这是立夏的地方风俗之一,立夏是个吃的节日,旧称为立夏尝新。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