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
攻不破的城池
一曲低调的赞歌
亦真亦幻的 海边世界
下一篇4 2014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那遥远的地方
□陈明敏
 

1964年10月16日,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马兰基地由此开始被外界所知晓。就是为了这瞬间的、看不见的辉煌,无数前辈们心甘情愿地在这荒凉的大漠中默默无闻地生活着、奋斗着,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著名儿童文学家徐鲁2014年倾力打造的新作——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便为当代小读者娓娓讲述了那里的故事,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洗礼,让孩子们了解前辈们为了祖国富强付出了多少艰辛。作者曾应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剧团电视剧部邀请,担任这个题材的首席编剧,深入实地,采访过许多从事过核试验的科学家,以及在这个基地小学、中学里长大的孩子,他们被称为“罗布泊的孩子”。

小说以“罗布泊的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当年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父母所付出的一切。马兰基地位于新疆罗布泊西端的一片戈壁滩上,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人建设而成,作为当时中国核试验基地的研究中心之一。众多军人及科学家心怀着强国梦,拖家带口来到了环境恶劣的罗布泊。他们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条件,把祖国的梦想变为自己的梦想,在罗布泊一扎根就是一辈子。他们从事的事业响当当,但他们却默默无闻。

小说中,褚叔叔在勘测地质情况的时候,为了他人的安全冲在最前面,在最后一刻拼尽力气大喊着让大家后退,自己永远地埋在了地下。褚叔叔的妻子唐韵阿姨此生都没有再嫁,她没有把悲伤表露,因为他们每个人在来到罗布泊的时候都宣誓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甘愿此生扎根于此。由于褚叔叔去世过早,她没有孩子,她把褚叔叔永远地放在心底,用爱保护着,疼爱着罗布泊的每一个孩子。他们这对夫妻是众多马兰人代表,他们身上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这种精神必将继续指引和激励年轻的一代不断创造辉煌。

《罗布泊的孩子》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英雄们的记实录。不得不感谢徐鲁,是他为孩子们披露了那段神秘的岁月,那些充满泪水和汗水的故事,那群满怀爱国情的科学家;是他用纯净优雅的文字让孩子们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是他带领我们重温了那个震撼世界的中国梦!

2011年,马兰基地已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读完《罗布泊的孩子》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应该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前辈们抛洒的青春热血,你就会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更加热爱这位生你养你的祖国妈妈。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