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城北十余里,经四里河路过二环,目光所及之处就能见到合肥市的两个“大水缸”——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而两大水库中间的亲水走廊便是淝北重镇——大杨。近日,通过一个多月的走访,笔者亲眼目睹了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聆听了多位亲历者与见证者的讲述,通过这些耳闻目睹,在庐阳区大杨镇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水源地”。 ——题记。
从“蛙声”到“鸟鸣” ——生态恢复护水源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已经让“蛙声”为水田烙上印记,夏虫的鸣奏成为一个地区农业是否发达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在大杨,如今的水源保护区里,“蛙声”随着传统水田的退耕还林渐渐地被水源涵养林里的阵阵“鸟鸣”取代。
水库村,一个董铺水库上游,三面环水的村子。每年四月中旬,水库村的春色格外迷人,五彩斑斓的树林衬着高远的蓝天,傍着明净的水面,美不胜收。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朴树林已经成为库区最美的风景之一。当落日的余晖照映在湖面,倦鸟归巢时翅膀的震动与斑驳的树荫融为一体,见此美景,便会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只是诗句中的描绘。就在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始前,这里曾经还是大片的农田,耕种时施撒的农药化肥或多或少地都会流入水库。据大杨镇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当地居民搬迁之后,下一步还将进行土地复垦,将原来的菜地、宅基地变成林地。以后的水源地保护区内,像水库村这样水库落日与晚霞映红,枫林叶莺与清风鸟鸣的地方将会越来越多,这无疑将成为水源保护区的一道招牌风景线。
从“菜篮”到“园林” ——企业整治保安全
在大杨,常常能听到当地人戏称自己为“城乡接合部的”。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区位,加上当地良好的水源土壤环境,大杨镇一直以来成为合肥西北的蔬菜基地和花卉集散中心。随着工作的深入,在当地已成气候的蔬菜、花卉企业面源污染成为困扰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难题。
来自含山县的小伙子张仁好在大房郢水库边的140个设施蔬菜大棚陆续被拆掉,搬离了扎根五年的十张村,张仁好的心里充满了不舍。“水库边是个好地方,环境好,又靠近水源,土壤也好,种地的人都愿意来这边。”张仁好说,正是看中水库边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承包了160亩土地,盖了140个大棚,种起了蔬菜。但随着水库边人越聚越多,随之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多,为了保护合肥人的饮水安全,搬家,成为现实的选择。“大杨镇已搬迁的企业有200多家,还有许多零散的种植养殖户也被一并清除。”大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庐阳区开出的进度表,2013年12月31日之前,大杨镇已经对董铺、大房郢两大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的农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和二级保护区内的严重污染源采取全面取缔或关停措施,全面关闭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在2014年12月31日前,相关单位还要关停或搬迁在二级保护区内影响水源水质的相关产业,对养殖业实施“只出不进”的限养政策,压缩生产规模,退出带有污染源的养殖产业,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从“村落”到“社区” ——迁出祖居为清泉
人们依水而居,耕作渔牧,几千年前水库边就自发形成了村落。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耕田织布,安逸与宁静是自然的恩赐。为了保护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随着水源地保护区建设的推进,大杨有20多个自然村落先后整体搬迁,从此在文化版图上消失,当地居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
大杨镇水库村,听村名就知道它与董铺水库的关系。听村里80多岁的退休老支书介绍,在董铺水库修成前,水库村原本叫庄庵,水库修好后,由于这个村被水库三面环绕,于是改名为水库村。水库村下辖的双庙自然村共几十户住家,最近的距离董铺水库仅50米。22岁的秦传明的家就坐落在村头,不过由于从初中开始就在外求学、工作,他对董铺水库的记忆却很模糊。“听我爷爷讲,他小时候水库还没建好,有一条狭长的深沟,是他童年玩耍的好去处;后来听我爸爸讲,他小时候就喜欢到水库里洗澡、抓鱼摸虾;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在水库里游泳,对水库印象不深刻。”虽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但秦传明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家乡。“早就听说要搬了,搬了也好,可以更好地保护水库水源,毕竟董铺水库对于合肥十分重要。”
秦传明的爷爷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对这里充满了留恋之情,病中的他还在给孙子讲村子的历史。“爷爷告诉我双庙村的由来:原来村里有两座庙,就在现在的董铺水库中心。”秦传明说。
从“奔走”到“呼喊” ——保护工作大家谈
走访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水源地保护工作中许许多多平凡的工作人员,他们总是在忙碌中低头奔走,面对居民的不理解与责骂却从未抱怨。
大家都亲切地喊他“老朱”,老朱其实并不老,40多岁的年龄,但那满头的白发,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作为一名乡镇公务员,朱传鸿的工作既琐碎又繁重。这不,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保护区内村庄搬迁的任务又压到了他和同事身上。丈量、计算、登记、检查……每一项都不能马虎。搞拆迁是个“苦差事”,而老朱又干着这个苦差事中最得罪人的前期工作。“每一家都希望能多分点面积,多一些补偿,老百姓都互相撑着,要首先做好思想工作才能说得通啊。”老朱说,为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他和同事的腿都跑细了。这家房前的树少算一棵,那家的地板多出几块,一个想尽办法想多讨点甜头,一个要秉公办事让所有人满意,这种权衡每天都要上演。“做拆迁工作很累,每天大脑都很紧张,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天性细致的老朱,经常对着登记表来回扫描,然后拿着计算器算上几遍,才能安心把资料归袋。到了饭点,拿着每天派发的盒饭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就吃。
老朱告诉我们,目前整个水源地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到面源污染重点整治阶段,在对全市人民意义重大的这项工作面前自己的那些辛苦根本就不算什么。只是希望居民能多一些理解,污染企业能多一些配合。同样,当地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欢迎大家能通过交流共同解决。随着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来的大杨将会成为守护合肥人民饮水安全的第一道绿色屏障,成为名符其实的“襟水中央,清秀大杨”。
后记
本次走访中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任何一次对地区影响深远的大工程、大事件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从蓝图到实现的过程中,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是洪流的见证者与亲历者,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平凡的工作者的奔走与呼喊共同造就了一幅意蕴深远、悠扬绵长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