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具,和舌尖上的美味是紧密相联的。追溯根源,当然从青铜时起。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在安徽的遗址出土物中看,盛酒的当属青铜食具的代表。比如被称为国宝的龙虎尊。
“无酒不成礼”。在刚发明酒的时候,并非人人都可饮用,更多是用在祭祀或巫术中,认为酒可能有某种神奇的力量,成了礼制中必不可缺的东西,酒器也渐渐成为身份和等级的代表物。史前时代所形成的对酒和酒器刻意追求的风尚,在商代文明中被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和制度化,古人的饮食与礼乐文明结合越来越紧密了。
而当谷物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主食时,人们便迫切地渴求一种新的烹饪方式,让谷物变成真正的美味。陶器或许正是在人类对新烹饪方式的寻找中发明的。1979年潜山县的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大量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黑陶,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代表了当时安徽的文明程度。
考古学家们还在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餐匙,主要分为匕形和勺形两种。提起匕,人们也许会联想到匕首一类的金属器具,不过,它和匕首完全是两码事。匕形餐匙以兽骨为主要材料,一般为扁状长条形,类似柳叶,末端有比较薄的边口,方便进食。勺形餐匙则明显做出勺和柄,形状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勺相似。并且中国最古老的进食器具中还有餐叉。
正值《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我们因而推出这个选题。“民以食为天”,人类有多久的历史,就有多长的饮食史。安徽人对饮食的探索和追求,就是一部文明起源与演进的历史。现在, 我们就从古代安徽人的食器来进行解读。
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壶器
1979年潜山县的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大量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黑陶,绝大部分都已被珍藏。这些黑陶精妙绝伦,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智慧、情感和技巧,即使是最粗砺的陶,也会让人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它不仅蕴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且也闪烁着朴素的艺术光芒。
黑陶于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故称之为“龙山文化”。黑陶因制作工艺复杂、烧制温度难以掌握而失传了3000多年。
在薛家岗第三期文化遗存中,陶器主要是灰黑色,器形主要为鼎、豆、壶、碗、盆等。器壁表里经打磨光滑,多为素面,少数器物肩部饰刻划纹和凸弦纹。陶器为手制,器足、耳、把手等是制成后再安装的。比如现藏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黑陶折腹壶和省博物馆的黑陶壶形器。
黑陶折腹壶表面涂了一层黑皮,再加工磨光,证明了薛家岗先民的制陶工艺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7个几何纹饰均匀围绕在黑陶周围,带有强烈的韵律和动感,并将原始巫术礼仪中的挚热与情感,积淀在这线条的纹饰中,使这种线的形式充满了大量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这件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标准器,既是实用生活的器皿,又是制作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而黑陶壶形器陶质较坚硬,打磨光亮漆黑,陶衣易脱落。它的艺术性,表现在器物独特的造型和雕塑装饰上,具有着浪漫的想象空间。近似双手钩圆环的造型显得十分生动、活泼,整体又带有一种神秘怪异的意味,抽象而又夸张。是薛家岗文化陶器中最具特色的一件黑陶。
肥西农民犁田铲到兽面纹铜斝
据文献记载,殷代文化遗址中,酒器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贮酒的有壶,贮而备斟有尊,盛白酒备送有卣,温酒的有炉,斟酒的有斗、爵、觯,而觚,既可盛酒也可烫酒。商人通过繁琐复杂的程序应用酒具,因为当时饮酒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礼仪所需,使用酒具的复杂程序,现在已无法完整演绎,只能凭借出土器物和极少文献资料来作解读 。
兽面纹铜斝可以算是当时酒器的代表。斝是古代最大的温酒器,也是兼做祭神的裸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1965年安徽省肥西县馆驿糖坊郢出土的兽面纹铜斝,圆口厚唇,伞形双柱,身分两段,均饰相同的兽面纹三组。它高55.4厘米,如此巨大的铜斝,颇为少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兽面纹斝的下面设有三足,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
1965年秋,糖坊郢有一个农民在犁田,犁铲头两次触及土层深处时有金属物,约一米多深处挖出三只金属物,悄悄地拿到上派镇废品收购站变卖。收购站向县文化馆汇报,县文化馆派人带着出土文物去省博物馆鉴别,一位资深考古专家证明,送来的文物是商代青铜器,其价不菲。当时它的出现,为合肥乃至皖中地区填补了无商代青铜器出土的空白。
著名窑口产碗杯名瓷
观莲赏荷,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桩趣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吟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荷塘景色美,恋人情意浓,诗人触景生情。此时,诗人若是手把荷叶形小碗,面临荷塘观花,凉亭池畔啜一口清茶,那将会是更美的一种享受。聪明的越窑制瓷工匠,设计烧造出了荷叶形茶碗,便是这种雅致有趣的茶具中的一件。
这件“越窑青釉荷叶口碗”现藏省博物馆。碗高5.1厘米,口径13.9厘米,底径5.7厘米。碗面像出水的荷叶,两边自然对卷。莹润光泽,满布细裂纹,造型新颖,玲珑美观。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窑场分布于今浙江省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这里是古越族人的居住地之一,当时这一带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主要烧造青瓷,唐、五代是越窑大发展时期。1974年安徽肥西县唐墓出土的这件越窑青釉荷叶口碗,深埋地下水浸1200余年,完好无损,釉色晶莹,敲击有清脆之声。证实了陆羽对越窑青釉碗的赞美之词。
莲花、荷叶供观赏,古人多有诗词。细心观赏过荷花的人,会发现荷叶有平张着的,也有两边朝中间卷着的。这件碗正是巧妙地借用了荷叶卷包的姿态而设计烧造的。这一器形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艺术想象力的丰富。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邢台市,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有人说,邢窑白瓷造型单调,素无花饰。其实不是如此,邢窑白瓷不但以白取胜,而且还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
藏于无为县文物管理所的邢窑烧制的白瓷海棠口鱼纹杯,胎色纯正洁白,轻轻叩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其形状酷似盛开的海棠花,这是唐代晚期邢窑白瓷仿金银器形的制品。它既是装酒水的用具,又可以当陈设的艺术品,堪称是邢窑白瓷之典范。
这杯中间印有一条鱼纹,鱼呈现出昂头甩尾之势,很有动感,它的用途应为酒杯或者茶具之类的。
郭沫若考证阜南龙虎尊
1957年,阜南县朱寨徐海孜村一位农民在小润河边撒鱼,见岸边水中有一圆形破瓦盆类的口沿时隐时现。因为好奇,这个农民就趟水去摸,后又上岸借把铁锹把它挖出来了,这个器物,就是稀世珍宝龙虎尊。接着他又在下面挖出另外七件青铜器。
这事很快传遍四邻八乡。后经省博物馆专家辨认鉴定,初步判断这是一套罕见的青铜酒器。最珍贵的当属龙虎尊。它因器身纹饰有龙虎而得名,比常见的尊大,是一种形制特殊的商代大型青铜盛酒器。肩上饰三条蜿蜒的龙,龙首探出肩外成为高浮雕。腹部是三组相同的虎食人纹样,虎头突出瞪眼张口,两边是对称的虎身。虎口下蹲一个双臂屈举的人,神情悲惧。
整个器物,纹饰精美,绚丽多彩。从艺术角度看,龙虎尊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它集平雕、浅浮雕和高浮雕于一身,尊的内壁随器表的浮雕而凹凸,做到了器壁厚薄均匀。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铸造工艺表现出来的。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铸造技艺,即使用现代的精密铸造技术,也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像这件精美绝伦的龙虎尊,目前在我国也就只有这么一件。
另一件出土文物饕餮纹尊也是商代大型青铜盛酒器,因腹部主要纹饰为饕餮纹而得名。饕餮纹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狰狞怪兽饕餮的面形,它作食人的凶恶恐怖形象,给人一种神秘威严之感。虽比龙虎尊稍差,但也是尊中的上乘精品。
但当时小润河出土的这批青铜器,众多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都未能辨别出此文物,后转交到郭沫若手中,才知晓是龙虎尊。郭沫若考证认为,龙虎尊的铸造工序十分复杂,龙虎尊是用铜锡合金,使用内模外范铸造的,塑之浑然一体,毫无痕迹。
1958年9月17日下午,毛泽东主席亲临安徽博物馆视察,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古代文物展览,尤其对阜阳出土的这批古代青铜器很感兴趣。他围绕着放置在玻璃罩内的龙虎尊转了一圈,一一看个清楚,露出了微笑,高兴地说:“中国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小润河缘何出土龙虎尊?专家们说,商朝时期,阜南是东夷一个支系,属虎方部落,是淮夷的一个小国家(部落)。南到合肥,以淮南、凤台为中心属虎方部落。阜南距凤台不足200华里,属虎方范围。因此,龙虎尊应是商代虎方淮夷的器物。
玉制的宋代器皿国宝
宋代器皿较唐代增多,如见诸文献的有玉素盅子、玉花高足盅子、玉枝梗瓜杯、玉瓜杯、玉东西杯、玉椽头碟儿、玉圆临安样碟儿、玉盆儿、玉香鼎以及炉、瓶、盂、碗等等;出土的有玉碗、玉卣、玛瑙杯;传世的有青玉双耳鹿纹八角杯、玉龙耳杯、青玉龙柄折角长方杯、玛瑙葵花式托杯、白玉夔龙把葵花式碗、青玉兽耳云龙纹炉、白玉云钮圆盒等等,不胜枚举。
而北宋金釦玛瑙碗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在安徽,它属于一级甲等珍宝。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一件玉器类国宝。于1972年滁州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
碗之形制作钵状,圆形大敞口,口沿部镶嵌一周薄薄的窄边黄金条饰,即所谓的“金釦”。碗内外壁均打磨光滑,通体无纹饰,碗呈橙黄色,局部有暗血红色斑块,系用北方地区常见的火玛瑙制成。汉人很少使用玛瑙,辽人则多用。而且金和玛瑙相扣也是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
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豪华。
屯溪修机场现西周原始青瓷
20世纪50年代在皖南屯溪修建飞机场时,省博物馆文物工作者清理发掘了多座土墩墓,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器300余件,器形有尊、壶、杯、盂、瓶、盉、瓿等。这批瓷器基本完好,普遍制作比较规整。灰白色胎,青黄色釉,造型奇特罕见,颇具古朴典雅之美。现均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其中,原始青瓷尊埋藏地下3000余年,不但完好无损,而且釉色光亮,花纹清晰,叩之有清脆的金属声,是原始青釉瓷中的佼佼者。这件西周青瓷“酒壶”,喇叭形口,喇叭形足,颈内收,圆鼓腹,高圈足。器身刻划统纹、水波纹和斜方格纹,口沿和肩上堆帖卷云纹,祥云呈浮雕状,整个器物造型新颖,纹饰优美,端庄稳重,铿锵有声。屯溪西郊西周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尊有十多件,但此种造型和纹饰的只此一件,弥足珍贵。
原始青瓷是我国最早的瓷器,它比陶器坚硬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青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因此瓷器烧成后,迅速取代了陶器和青铜器。作为盛酒器的原始青瓷尊,也用作注酒器具,诗人陆游《杂感》中即有“一尊易致葡萄酒,万里难逢鹳雀楼”诗句。然而,在瓷器发明之初,这件造型有点粗糙的“酒壶”,其价值却是相当昂贵的,并非普通百姓所能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