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传统观念里,对生活最基本的要求,有一栋能伴随终身的住所,是几乎每个国人一生的追求。
然而,住房也是有寿命的,有一天也会像人一样大限将至。当我们的房子开始生病、开始老去,它就渐渐从一个安全的庇护所,成为一个充满隐患的“危房”。
4月4日,浙江奉化一栋居民住宅楼突然坍塌,5月4日, 上海虹口区一栋老式居民楼发生倒塌……这些都为危楼安全敲响了警钟。近日,记者走进省城各式各样的“危房”,探访因各种原因留守的住户,倾听他们的“危房人生”。
粉化砖房用手一捻就脱落
省城东一环与裕溪路交口的东北角有一处城中村,这里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岁月的流逝已经将这里的大多数房屋变成了危房,而留守在这里的老人们,却早已习惯了这种简陋而时刻伴随着危险的生活。
因为年久失修,城中村里的砖房粉化严重,用手轻轻一捻就会脱落。狭窄过道上密密麻麻的电线和晾衣绳像一张张蜘蛛网,电表箱裸露在墙外,长长的巷子里道路坑坑洼洼,几天前下雨产生的积水坑随处可见。屋内阴暗潮湿,住在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墙上挂了一些白布,用来遮挡粉尘和湿气。
89岁的金静林一家4代人都居住在此,她带着记者分别前往自己和几个儿子的家中,龟裂的墙体、粉化的墙壁和破碎的木门,是共同的特点。
整个城中村曾经是红极一时的砂轮厂员工宿舍,几十年前,金静林跟随爱人一起搬到此处,而如今,这成了老人最大的“梦魇”,“我一把年纪了无所谓,但是子女也跟着我受这份罪,这让我觉得很愧疚。”老人告诉记者。
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陈贵兰的家是这里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由于身处城中村的边缘位置,没有另一栋房子可以“依靠”,房子靠外侧的墙壁,已经出现了70度左右的倾斜。此外,整个墙体自上而下出现了多处开裂。由于墙体粉化严重,甚至都没有办法靠钉钉子来悬挂物品。而屋顶上,透过几处拳头大小的漏洞,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天空。
每逢雨天,都是陈贵兰最“忙碌”的时候,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漏洞大的地方“水流如注”,漏洞小的地方“涓涓细流”。动用上家里所有的锅碗瓢盆,陈贵兰才能勉强接住倾泻而下的水流,雨停后,陈贵兰又要打开门窗让内屋尽快“风干”。
晴天的时候,陈贵兰经常整日坐在房子外面,用她的话说,是“尽量远离危险的房屋”,陈贵兰如今年岁已高,爱人早已去世,和儿子蜗居在这栋危房之中,等待着不知哪一天会到来的改造。
随时垮塌的危房逼走了房主
吴秀林是城中村的一户租户,她的“房东”却已经舍弃了自己的住处,躲到了亲戚家“避难”。
如果说陈贵兰的房子是随处可见隐患,那么吴秀林“房东”的主屋,则是真真正正的有可能“随时垮塌”。吴秀林帮记者打开了这间屋子的大门,自己却几乎不敢踏进一片漆黑的屋内。顺着大门外透进的阳光向内望去,屋内的墙壁上满是手指粗的裂痕,整个屋顶几乎已经垮塌下来,距离地面的高度甚至赶不上一个成年男人的身高。吴秀林告诉记者,去年的时候,这栋屋顶出现了垮塌,但所幸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房东自此吓破了胆,搬去了亲戚家借住,“让等哪天全倒了,就告诉他一声。”吴秀林说,类似的房子,在这个城中村内并不是个案。
这里的居民告诉记者,如今每逢雨雪天气,当地街道和派出所都会有人来帮助他们铲除积雪、积水,防止房屋进一步损坏,但危房究竟怎么改造,什么时候改造,却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了。
长期居住在此的张善保告诉记者:“前几年,这里曾被纳入了开发范围,经常会有人上门来与居民协商拆迁事宜,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搁浅了,如今,已经很久没有外人过来了。”
希望有生之年能住上安心房
位于瑶海区的铜南小高炉生活区,建造于1958年,这里曾经是合肥针织厂、印染厂的工人宿舍,居住在此的大多是上海前来合肥支援建设的工人。
年过古稀的朱林灿夫妇,是当年第一批跟随工厂前来安徽支援的上海工人。曾经,工厂分配给他们2室1厅的房屋,一度让他们成为工友们羡慕的目标。而如今,这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居民楼,跟夫妻俩一样,都老了。
整个房屋中最典型也最不方便的地方是厕所,由于楼顶腐化严重,整个厕所上方的顶棚几乎已经完全裂开,厕所的门上悬挂着一把雨伞,这是每逢雨天,朱林灿和老伴上厕所的必需品。“就跟露天厕所没什么区别。”朱林灿笑称。而楼顶的腐化并不止如此,在门口的过道上,很多顶棚已经开始脱落,为了防止坠物伤人,朱林灿经常要拿起棍子,将快要脱落的墙体提前顶落。
此外,阳台也几乎成了朱林灿家的“禁地”,上面的多处开裂让朱林灿望而却步,虽然已经用水泥修补过多次,但裂缝仍不断出现。
“老了老了,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住上一栋能让我安心的房子!”朱林灿用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道。
改造:复杂情况与成功方法的“博弈”
让朱林灿略感安心的是,铜南小高炉生活区,现在已经列入了瑶海区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之内,这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多了一份期待。
就在记者采访的同时,当地街道的工作人员也来到了铜南小高炉生活区内,就小区的整体拆迁与居民们进行沟通。据了解,铜南小高炉生活区目前共有451户居民,该小区的改造去年已经立项,目前居民的同意率为86%,而只有当同意率达到90%-95%,才可能对小区进行整体拆迁安置工作。
“根据我们的调查,该小区的房子大多老旧严重,通风较差,并且由于地势比四周低,每到下雨天内涝十分严重,因此,整体搬迁迫在眉睫。”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该生活区整体形状成不规则的“L型”,因而不能在原地复建,整个生活区内的居民必须搬迁至不远处的大建设安置区,这也是部分居民心存顾虑的地方。“虽然安置区的相关配套设施目前都比较齐全,距离该处也不远,但很多人都有个家的情节在,并不想搬走,目前,我们也在做这些居民的工作。”
事实上,危房改造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以瑶海区为例,全市60%以上的老旧危房集中在该区,危房改造也成了瑶海区每年的工作重心。
瑶海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的危房改造大多是各个区自己负责,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种是老旧危房比较集中的棚户区改造;另一种则是某一栋危房的具体改造。而在实际工作时,两种情况的操作难度都非常大。
“比如对棚户区的改造,住户的同意率必须达到90%~95%以上,现有规则规定改造后每户的房屋最少为50平方米,然而,老旧小区很多住户的房子就十几平方,加上楼间距、日照等建筑要求,很多棚户区改造后的建筑量,要远大于实际面积,因此,要做到原址原建,通常是非常困难的。而让居民搬去安置区,很多居民又不愿意。又比如对某一栋危房的具体改造,这要求该栋居民100%同意,或是报到相关部门进行危房鉴定,达到一定等级才可以动工,这也是非常困难的。”该负责人介绍说。
而目前,针对棚户区改造的难题,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探索中,在瑶海双窑洞棚户区的改造中,动迁工作组就在网上开通了动迁微博,全过程地记录双窑洞棚户区改造的实况,并且让征询人员带着2000余份“一封家书”和费用案例分析登门入户,让每一位居民知道能住上多大的房子,得多少奖励,需不需要自己再掏腰包。如今,双窑洞棚户区已经成为了瑶海老旧小区改造的典型成功案例,经验将在今后的改造中得以推广。
“探索与博弈,这是危房改造永久的话题。”瑶海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