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雄浑 疏朗自然
□徽印象·动态
汪华:徽州古城的创建者
下一篇4 2014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朴雄浑 疏朗自然
画竹名家丁培生
周玉冰
 

萧龙士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师从齐白石,与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情同手足,是江淮大写意的开创者。先生又以情怀淡泊,品德高尚为人所称道。他的一批弟子中,许多人深受影响,不仅继承了他的技艺,还接受了他的品德,谦逊为人,孜孜耕耘。丁培生就是他这样一位弟子。

丁培生是怀宁人。怀宁是一代书家邓石如的故里,也是陈独秀的家乡,自古文风昌盛。丁培生深受家乡文化影响,生性沉静,喜爱书画。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幸拜萧龙士为师,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后来又受到萧老至交李苦禅和许麟庐的指点,绘画作品重骨力,见精神。

萧龙士老人不仅仅吸取齐白石笔墨精神,还上承徐青藤、陈白阳、朱雪个、扬州八怪、吴昌硕等人。在中国画坛上,这一脉坚守文脉正宗,追求沉雄老辣,儒雅酣畅。丁培生又继承老师的衣钵,画风质朴,不做作,不耍花架子,恪守君子之风。

当年,萧龙士老人对弟子丁培生的竹很是欣赏。这其中有个佳话:上世纪八十年代,龙士老人腰伤卧床,丁培生前去探望。老师让他画画,他画了一幅竹,龙士老人观看后大喜,欣然补兰并题:“培生画竹雨淋漓,龙士补兰风萧萧。龙士时年八十七,值培生来舍下看我病腰,一时兴至,获此快意之作。”此后,龙士老人经常指导他画竹,几十年追求探索下来,丁培生最喜画竹,并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竹斋”,他以“师竹虚心不虚人”勉励自己。

画坛有“竹一生、兰半世”之说,意思是画好兰竹不易。许多新学画者,开始都是画兰画竹,这是因为入门容易,笔那么一伸一撇一捺,写几个“个”字,“人”字,感觉是那么回事。然而,大多数人笔下的兰竹俗不可耐,看着心中作呕。其实,画好兰竹,对于学养不够的人而言,下一辈子功夫还是停留在粗俗状态。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赋予了不同的品格内涵。因而,观看梅兰竹菊图,要透过其形,观看笔墨间传达的精神与格调。我个人认为,学养不深厚,书法功底不强,是画不好梅兰竹菊的。

丁培生为人谦虚厚道,言行举止有君子风范,这种内在的品质适合画兰画竹。他数十年苦练书法,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并且用到画竹过程中,具有很浓郁的书写精神。比如,他画竹干,中锋出笔,篆书笔意;画竹叶,粗细浓淡、疏密大小,布局考究,楷书笔意;以草书笔意快速勾画竹枝,以隶书之法完成竹节。作品笔墨酣畅,拙藏大巧, 别具丁家“古朴雄浑、疏朗自然、幽雅耐读、老辣奇崛”的画竹风格。

绘画是抒发自我性灵的行为,所谓“发乎心、始于思、流于笔”。丁培生毕生精力琢磨绘画,他的绘画在质朴自然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讲求“点景”的巧妙运用,这就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品有了笔墨精神、有了高雅格调、有了生活气息,自然是好作品。这样的画家,自然是好画家。

链接:丁培生,号雪庐, 1936年生,安徽怀宁人。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铁军书画社常务理事,安徽省政府文史馆特约书画研究员、松风竹雨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作品多次在京、津、沪展出及赴外省、市交流,还有作品在日本、韩国等展出,被一些文化团体及欧、日、港台等海内外人士收藏。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