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发展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高、居民收入相对偏低、工业能源消费增长较快、环境压力日渐增加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GDP增长过分依赖工业增长拉动等问题,安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昨日上午,《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在安徽大学发布,该蓝皮书对安徽2013年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勾勒出其现状、进展和趋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处于相对“洼地”
就全国而言,安徽省仍处于相对“洼地”,46.5%的城镇化率水平,远低于全国52.6%的平均水平,仅与2009年的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落后于全国4年左右。近邻江苏、浙江的城镇化率已经大幅甩开安徽省16.5个和16.7个百分点。
就省内各区域而言,如将全省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合芜蚌试验区、皖江示范区、皖南地区和皖北地区,那么四大区域的城镇化率差距明显,分别为60.3%、54%、46.3%和40.8%。若单以城市看,铜陵最高达76.3%,这一城镇化率已经逼近国内一线城市。城镇化率最低的亳州仅为33%。
养老:仅满足基本生活
蓝皮书指出我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经济状况: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仅仅满足基本生活。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与社会养老保险相比仍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我省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但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公办还是私营养老机构,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都存在发展困境。
我省自2009年以来在全省农村地区全面建立了“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年满60岁的农村居民,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以每人每月直接领取不少于55元的基础养老金。但据调查实际情况来看,“新农保”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养老金水平低,养老保障功能不强。
GDP:增长过分依赖工业
本次报告设计了社会发展指数,16个市中,铜陵、黄山和池州社会发展水平居前三,阜阳、宿州、亳州三市则位列后三。
此外,蓝皮书还指出,我省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发展水平偏低,速度偏慢。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占比不高,新型业态发展不快,高端服务发展不足,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偏弱,GDP增长过分依赖工业。
蓝皮书建议,我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尤其需要促进现有服务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