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明皇李隆基赦令,改徽州黟山为黄山、改福建仙游山为霍童山,改巢湖东南岸的道人山为巢山,缘于上古圣贤巢父在此隐居。
《韩非子·五矗》记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有巢氏既是有巢氏个人的称号,也是有巢氏及其子孙的氏族部落称号。据考证,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即在现今巢湖流域。
有巢氏部落的首领皆被尊称为“巢父”。他隐居之地,即后来被唐明皇赦封的巢山。
巢山有史可记的最初名字是墨山。
康熙、雍正年间的《巢县志》均记,巢山又称居巢山。“居巢山:在添保乡,县南八十里,原名道人山,又名墨山,其溪谷有石,研之如墨。”
走进巢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实是寻常。它既没有黄山的险奇雄峻云遮雾绕,也没有霍童山的山峦叠嶂幽岩邃壑,不过是凸起在巢湖东南岸平原地带,呈东高西低走势的一个岗原,但风韵独特,“相山风物似斜川,岑寂那知市井喧。岁旱但伤禾穗槁,秋饥犹喜栗皱繁。”宋代王之道隐居之时写下的此首诗,不但真实地描述了巢山的“斜川”地貌以及远离市井的“岑寂”,还向我们展示其山下有田可植、山中栗树成林的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