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记:“徽印象酒”凝聚数代老酒师的智慧心得,坚持中国白酒的古法酿造,细心还原“原生态、老字号”的地道工艺。在我接触的徽印象品牌宣传上,其中很核心的一个诉求是——徽密 · 徽印象酒,怎么来理解徽密与生态酿造?
李:求本溯源,稽考钩沉。徽印象酒深厚的酿酒文化底蕴,至今仍被不断传承着。从酿酒必备农业和制陶业发生的两个先决条件看,柘皋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完全具备。长江流域的吴、楚之地早期文化已明显出现较发达的农业和制陶业,故柘皋地区酿酒的习俗完全可能在此时便已发生。柘皋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陶甑、甗等和与夏商周时期类似的专用酒器现象,则表明此时柘皋地区的酿酒习俗相当盛行,酿酒逐渐迈进专业化阶段,酿酒的技术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和提高……柘皋地区造酒,远古就以竹叶包饭的发酵方法制作,“竹子”全身都是宝,现代人称“绿色黄金,植物之王”,竹汁的突出保健作用在东方被视为“神水”;后世《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竹子“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养血清爽”的神奇食疗养生作用,竹子在民间有“食用、食养、食补、食疗、食治”之说……
记:说到“生态”与“徽密”,我也关注过徽印象相关的报道——徽印象酒独创的竹香工艺和配方“甘草”“枣类”为中国徽文化酒机密。2010年中国徽文化酒将徽印象酒工艺、配方列为中国徽文化技术保密项目“机密”级。2011年、2012年,中国徽文化酒研究机构重申这一项目为“秘密技术”等等,其中关于“竹香工艺”,我想,可以追溯到你现在所说的“远古以竹叶包饭发酵的方法”,这能不能理解为这种与竹相连的酿造与“生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是的,“徽密”工艺的确有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许多独有的酿造技术,其中与竹子的关系甚多,简单的工艺作业外还有窖壁竹撑、稻糠加竹屑、曲——手工刨制、竹香入味,辅料(甘草、枣),全程出酒渠均用竹器等,前面我说了“竹子”全身都是宝,被称“绿色黄金,植物之王”。徽印象酒在酿造工艺上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个“绿色黄金,植物之王”的精髓,既保持了徽印象酒独有的风格,更增添了竹香、竹味的特色,可以说徽印象酒的整体品质正是因为这些而在生态地位上独树一帜,并获得现代酿造科技的考量与肯定。
记:我记得在一次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徽印象酒独特的甘草、竹香入曲和串香工艺的结合,开创了中国白酒生产甘草入曲和徽香工艺的先河,为“徽香型”开创性品牌。怎么来理解“徽香型”?或者说是怎么来理解“徽香型”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李: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我也在很多地方接受过这样的话题采访,我记得每次接受这样的采访我首先会拿出一张地图来,因为这张地图能一目了然地说清楚一些问题。
记:这张地图现在在吗?
李:在。(出示地图)
记:地图清晰表明了酿酒技师南迁路线。
李:是的,说清楚“徽香型”,必须要还原柘皋镇人文的一段历史。柘皋镇3.5公里的核心产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酿酒微生物菌种群经过千百年繁衍和进化形成独特的生态圈,以上我也做过一点的介绍,现在我要说的就是与那张地图有充分关联的与徽商有关系的那段历史——唐、宋、明、清时期,柘皋镇一带一直是巢湖地区以至于皖南的酿酒业中心。清朝乾隆时期,柘皋镇一带的酿酒趋于萎缩,原柘皋镇一些酿酒技师流落到皖南地区当“大师傅”,同时也把柘皋镇的酿造技艺完整带了过去。从这张地图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柘皋镇酿酒技术南下的路线,当时在皖南一带规模较大的酒坊已完全采用柘皋镇酒的酿造技艺。徽州府籍的商人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他们把柘皋镇技艺酿造的酒带到了全国很多地方,当时外乡人把这种“浓中带酱、微苦回甘”主体风格的酒称为“徽香型”。后来,也有人把徽州府籍的商人以“吃苦耐劳,隐忍低调”的商业风范与酒相联,这样的酒人合一的印象,也正是“徽印象酒”品牌文化的依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