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日,由山沟而上十五里至小关山。缘溪林木障翳,山谷阴森。 时已冬令,冰雪交凝,山石荦确,逼仄险滑异常。偶见民居村店,屋皆覆板, 无复以瓦,可知其艰矣。更上十五里过大关山,岭上积雪盈尺,一望晶明……”
这是姚莹的日记。他的这篇日记,文辞雅洁,条理清晰,颇能体现桐城派散文的章法。如开头一段写小关山上景色,寥寥二十几个字,准确勾画出山谷、林木、冰雪、山石的状貌,足见其散文写作的功力。
在这篇日记的下半部,记录了邛州一带所谓“泥客”和“棒客”的产生缘由。当时西南地区社会治安的混乱和统治阶级官吏的昏庸无能。烟贩猖獗,已是一害,而官府倚仗“棒客”去打“泥客”,结果旧祸未去,又添新祸。遂成“蜀中大患”。
姚莹的日记名叫《康輶纪行》。这部珍贵的手稿目前藏于安徽省图书馆的古籍里。
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
其实,写这本日记时,姚莹已从台湾被贬川藏后任职。尽管如此,他做的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告诉世人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是非常有价值的考察著作。姚莹是中国最早关注和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学者之一,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要有效抵抗侵略,就必须首先了解外情。所以,姚莹把别人视为畏途的“藏差”,当作了解边疆形势及西方社会的极好机会,不顾自己年届花甲,而“欣然奉使”。
当年l0 月初,姚莹一行由成都起程,11 月中旬到达里塘(今四川理塘县)。次年2月姚莹再次由成都启行,5 月抵乍雅,6 月初至察木多。在藏迁延达半年之久,直到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底才返回成都。两次“藏差”前后历时约1 年又5 个月,“往返万里冰山雪窖中,崎岖备至”。姚莹都处之恬如,途中诵读,吟咏不辍。
在这本旅行日记里,他在考察了廓尔喀、哲孟雄等国与中、英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哲孟雄与披楞隔界有大山,甚险阻,无路,有一栈道可容羊行,近为英人所据,屯兵其上,凿宽山道,可以长驱抵藏矣”。从而揭露了英国窥伺西藏地区的侵略野心。
此外,姚莹还尽其所能地对世界地理知识进行了研究和介绍。《康輶纪行》末卷收录了明朝末年西方来华传教士艾儒略绘制的《万国全图》,另一位传教士汤若望绘制的《坤舆全图》,清初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绘制的《坤舆图》,清朝广东南澳镇总兵陈伦炯绘制的《四海总图》,广东商人李明彻绘制的《地球正背面图》以及姚莹在台湾俘虏的英国军官颠林绘制的世界地图共6 幅,姚莹将它们加以互相对照,并根据魏源的《海国图志》,亲自动手绘制了《今订中外四海舆地总图》,大体上标明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