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至2月15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和安徽省书画院联合主办的除旧布新——张良勋书法字稿展在合肥久留米美术馆展出。何谓字稿?就是张良勋创作前的草稿,从中可见其创作的严谨态度。为此,记者在月半湾居专访了张良勋先生。
记者:张老师,祝贺您的书法字稿展成功开展,本次展览首次展出您多年积累的创作手稿160幅,形式多样,真草篆隶四体皆备,风格清逸文雅、随意潇洒。在安徽的书法展览史上,这是开创性的。
张良勋:我在书法创作中有个习惯,喜欢先写个小稿,有了得意的书稿,写起来才觉得有底气,才能任意挥毫。时间久了,案头就积攒了大量稿子,友人撺掇办个字稿展,开始我坚决不同意,等于是把不成熟的东西给人看,友人说,正因为是字稿,写得轻松,其中不乏有趣味的好字,也给学书者以借鉴。经不起撺掇,就有了这次展览。
记者:这展览是非常有意义的。正是这次字稿展,我们知道了您一幅幅作品背后,是严谨的创作态度。也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和数十年的不懈追求,奠定了您在书坛的地位。
张良勋:1980年,在沈阳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展,我写了一幅4尺条幅参展,内容是唐代魏征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后来,沈鹏先生来合肥,我去江淮饭店看他,他对我这幅参展作品印象很深,问是怎么写出来的,我说:“那是我将纸揉了再展平去写,写掉了25张纸才写出那幅作品。”沈老听后说,“那不算多,我写四十张纸才出一幅字。”我很受震撼,可见,创作书法要像写文章一样,反复构思,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下笔有神。
记者:许多书家,往往都是拿起笔和纸就写,从创作角度说不可取?
张良勋:对于一个成熟的书家而言,谙熟于心的内容是能提笔就写的,但对于生疏的内容,不经过字稿阶段,很难写出有个性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写不成功。
记者:您的书法气象正大、阳刚俊美、古意盎然、情境超逸,是当代书坛大家。年逾古稀,仍在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上孜孜以求,敢于变法,勇于超越,充分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奋斗不止的人生精神,深受书法艺术界的尊重和爱戴。
张良勋:谢谢,艺无止境。从事书法艺术,要有淡泊情怀,能守得住寂寞,同时要在书法艺术里上下游溯,视野越开阔,越能冷静审视自己与前贤,越能为自己找准目标。
记者:此次展出的字稿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古诗古论,又有自作诗文,文化含量很高。
张良勋:书法艺术要有字内字外功。字写好只是一个方面,同时要有足够的知识积淀,有深厚的学养。古代一些大家,不仅书法好,诗词歌赋也好,这方面,我们要向古人学习。
记者: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人,包括一些书家,内心充满着浮躁。感悟着您的艺术情怀,内心是会获得宁静的,这是您作为一位文化人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有什么对年轻书家的建言?
张良勋:学书必须重法度、入精微、富学养,对传统书法保持谦恭态度和治学严谨的习书方式,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不断打磨,方可示人。
链接:
张良勋,字伯耀,号若水,1941年生于安徽宿州,1961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美术系,1965年从事新闻工作。早年版画《收麦时节》、《公社姐妹》,同时参加国庆十五周年全国美展,并赴欧、亚、非多国展出,获得好评。荣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江淮诗书画研究院院长。其作品被众家中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刻入多处名胜碑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