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4年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徽州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查嵘
 

编者按:徽州三雕,承载了徽州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作为徽商文化的产物,它见证了徽州商帮曾经的繁荣,同时又因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具独立存在的意义。在此,我们刊发非物质文化徽雕遗产传承人查嵘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徽州“三雕”的发展历史

徽州“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

二、徽州“三雕”的艺术特征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并用。

一、木雕

徽州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用料大多选用产于当地的名贵树种,如檀木、银杏、红杨、榧树、石莲等)、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手法种类也很多,主要包括有线雕、浮雕、透雕、隐雕、嵌雕、贴雕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木雕代表作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的《百子闹元宵》。

二、砖雕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徽州砖雕的代表是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在厚度不到一寸的砖坯上,神情逼真的人物、婀娜多姿的花草、栩栩如生的鸟虫,乃至蔚为壮观的山水,全都是镂空的,近景、中景、远景往往有七八个层次,甚至九层。

三、石雕

石雕代表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双成对。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明末清初,以新安画派,徽州篆刻为代表的徽州书法、篆刻、版书等艺术,也都发展到了高峰,而此时也是徽州各地乡土建筑最盛的时期,这些都促成了雕刻,特别是石雕技术的长足进步。

徽州牌楼石雕的具体手法与木雕相仿。一般来说,坊柱、坊梁等处都用浮雕、浅浮雕、线刻等雕刻手法,雕刻痕迹较浅,这主要是因为柱、梁、坊等是承重构件,较浅的雕刻可以尽量不削弱它们的承重能力。同时,这些部位离观者的视线较近,浅显一些也能看得见。而上面的楼则多采用透雕,这样做一是因为楼离观者视点远,二是它可以减轻对柱、坊等的压力和对风的阻力。柱础两侧的狮子,柱顶部的鳌鱼等,则多用 圆雕、透雕,以增强其质感。

三、徽州三雕只出现在

古徽州的历史原因

徽州“三雕”出现在徽州不是偶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

第一,徽商巨贾,光宗耀祖。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生意的徽商们,为了回报桑梓,同时也为了叶落归根、光宗耀祖,他们有财力、有欲望在家乡修祠堂、树牌坊、建宅第、造水口,也有足够的财力和雅趣用于精雕细刻,以尽显其豪华富贵之气势,徽州三雕应运而生。

第二,精雕细刻,变相越限。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徽商心态始终处于压抑窘境,一方面想借此大兴土木之机大肆张扬些微释放,但另一方面又限于礼制法规不得超越限制,于是只得将财力、精力和发泄欲全部花在精雕细刻上面去,来个变相越限,照样辉煌壮观。

第三,能工巧匠,尽施绝技。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国画大师黄宾虹就曾评价“徽州多奇杰异能之士”。扬州园林大多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曲阜孔庙大成殿石柱上的雕龙也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正因为徽州有这么多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才使得徽州三雕艺术特色独具、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四、徽州三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徽州三雕技艺的传承步入了尴尬的境地,面临生存的危机。首先表现在古徽州三雕艺术珍品的流失与日见减少。半个多世纪以来,徽州古建筑始终处于重视不够、保护不力的弱势下,致使许多珍贵的三雕艺术品离开了它的母体,有的还被大量运往外地。

“徽州三雕”的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1979年以后,一批古建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三雕”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带徒授艺。但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徽州三雕技艺要求从事者远离浮躁,静下心来,在清贫中从事默默无闻地劳动,这也使得当今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少有问津。同时,又由于劳动回报的微薄,一些原本从事三雕技艺的民间艺人中途放弃了。

五、如何做好徽州三雕的传承创新

如何进一步做好徽州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政府应从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出发,建立机制,营造出从事三雕工艺制作大有可为的社会氛围,使民间艺人政治上有地位,劳动上有回报,生活上有保障。

其次,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健全的机制,有更多人才投入到三雕艺术创作之中。

第三,在继承的基础上,鼓励三雕工艺大胆创新。秉承“传统为宗,三雕为根,品牌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开发作品不能闭门造车,而要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和情调,挖掘当地文化,不断研发制作出让消费者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耐欣赏、可实用、想收藏、能升值的徽州三雕新作品。

第四,扩大徽州三雕宣传力度。比如,拍摄电影《徽雕传奇》或电视剧,以更好地实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雕的传承梦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把徽雕艺术更好地世代相传!

此为,在表现手法上要新旧结合。传统的徽州三雕,首先重视的是选材和选题。石雕的取材来源主要有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和褐色的茶园石,色泽有别,观感亦有差异。徽州三雕在选题上首先考虑的是建筑部位的需要与可能,其取材甚为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等,主要追求的是吉祥如意、安康和谐、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其雕刻手法上大多采用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并用。

我认为在制作手法上,应该严格采用下面五种方法,即疏密冲点法、过度隐式法、阴阳表现法、粗细加线法、远近透视法。这五种方法,用的是辨证的观点,追求和讲究的是用对比、差异、错位的手法,使人的视觉审美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和境界。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一些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和电脑所代替,这从表面来看,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我认为,徽州三雕工艺之所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和精髓就在于手工制作,三雕工艺的继承和传承形式,只能是用手工来完成,除此别无它途。

(作者系徽雕第二十七代传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招财进宝》雕刻

《林中八仙》雕刻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