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草-禽’到‘种-养-加-沼’,1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类型得到推广”,“每亩农业成本降了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500元增加到现在的4500多元”。近年来,六安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在让广大农民切实增收的同时,也绘就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六安范本。
10多种生态模式成良性循环
走进霍山县与儿街镇大沙埂新元生态农业公司的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高大宽敞的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大棚内各种蔬菜长势旺盛,公司老总陈晓辉喜上眉梢,自2010年入驻现代农业园以来,公司的发展规模实现了“三级跳”:2011年通过了省级蔬菜示范园验收,2012年公司园区内80亩的低洼沼泽地改造水面养殖初见成效,2013年又动工兴建了休闲农家乐山庄和生态餐厅。“公司现在正从单一的蔬菜种植向培育多元化立体产业方向发展。”陈总兴奋地介绍。
而在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村张丽家的厨房里,记者看到,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一股饭香扑鼻而来。正在做饭的张丽高兴地说:“我家用的是沼气,不但干净,一年还能省下好几百元的煤柴费”。同时,还利用沼气池出的沼渣种了两亩多蔬菜,年增收3000余元。
以上是霍山县乃至六安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六安市围绕青山绿水做文章,通过政府推动、个人示范,推动农村新能源建设,将实施生态农业工程,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提速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建设,以建设“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为抓手,总结推广了“猪-沼-菜(果、鱼、菌、粮)”、“林-草-禽(鱼)”、“种-养-加-沼”等1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类型,广泛开展生物能综合利用,形成了能流与物流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六安还扎实开展“三清四改五化”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生态园区成 “周末直销菜店”
为全面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六安在抓好金寨、霍山、舒城3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地市县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地重点建设了一批代表不同自然生态类型的乡、村、农场生态农业典型,新建生态农业试点100个,试点覆盖面积30万公顷。
在六安市裕安区韩摆渡镇官塘村,有一家名为金麒麟的生态农业园区,区内建有太阳能智能温室、半地下日光温室、蔬菜加工车间等,主要开展高档芽苗菜种植,精品蔬菜生产和蔬菜调味品加工。令人称道的是,园内将清洁能源利用、蔬菜种植、蔬菜副产品加工、旅游休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里蔬菜生产的全过程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全为有机菜,园区的日常管理全是通过智能手段进行,此外,对蔬菜产品的深加工极大地增强了蔬菜的附加值。
据了解,金麒麟生态农业园于2011年初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蔬菜生产大棚200亩,太阳能智能温室4000平方米,普通日光温室6000平方米,标准化菌菇生产房2000平方米,加工厂房1000平方米。
园区的设计按照循环、生态的理念进行规划,主要功能区有芽苗菜生产区、棚室蔬菜生产区、食用菌生产区、水上蔬菜生产区、蔬菜加工区、观光休闲区等八个功能区。
2011年10月下旬,金麒麟农业园在六安市城区率先设立“周末直销菜店”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蔬菜及特色产品的需求,这一创新蔬菜销售模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据介绍,金麒麟生态园建成后,这里可年生产优质蔬菜、食用菌、芽苗菜等特色产品2000吨,年产值约800万元,可直接解决当地农民200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5万亩基地、4万户农民发展特色蔬菜生产,将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经济让农民得到实惠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带动农户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开发茶叶、茶油、葛粉、板栗、药材、高山蔬菜等绿色、有机食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是六安推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王明友是霍山县黑石渡镇黄家畈村的一名菜农,早在2001年,他就看到了无公害蔬菜的良好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他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发展到200多亩,不但自己富裕了,还给周边的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增收。王明友说,他一年花一万多元雇佣劳动力,总产值却能达到十万元,明年他打算继续发展,争取产值能涨到十五万元左右。
和王明友一样,目前霍山县的16个乡镇的群众都从生态经济中得到了实惠。各乡镇因地制宜地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在粮食生产上,积极推行良种、良法,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在茶叶生产上推广有机茶栽培技术,做到开发名优茶与有机茶相结合;在蚕桑生产上,推广优质桑苗。
如今,无论是县内的万亩生态示范园内、万亩蚕桑基地,还是农户家的种植园,到处涌现出茶栗间作、桑茶间作、循环养殖等立体农业新模式。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全县的每亩农业成本由原来的280元降低到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500元增加到现在的4500多元。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生态农业基地100万亩,获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32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生态农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2015年建成“三农”体系
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六安市还提出了建设“三农”体系的目标。
“今后,我们将以立足于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趋势,以富裕农民、改善生态、服务城市为主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利用我市农业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和交通便捷优势,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开发农业提供安全、营养、优质的农产品的功能,积极开发农业提供平衡城乡生态、观光休闲、文化科普等多元化功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升级转型。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建成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体系,产业发达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功能齐全的农业文化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基地,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六安市农委副主任杨精明告诉记者。
当前,为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六安市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产业布局新规划:结合当前启动的首批美好乡村示范中心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瓜果、名优茶叶、蚕桑药材、苗木花卉、畜牧水产、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努力打造产业兴旺、主题鲜明的精品生态文明村。寿县、霍邱、叶集属于沿淮平原区粮食生产集聚区,区域内中心村可重点发展粮油、畜禽水产、草木柳编、蔬菜等产业;金安、裕安、舒城属于江淮丘陵区农业生产集聚区,区域内中心村重点可发展农产品加工、综合养殖、水果蚕桑、羽茧棉麻、农村服务业等产业;金寨、霍山属于皖西大别山区特色农业生产集聚区,区域内中心村可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油茶、毛竹、休闲旅游等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