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家乡的独特味道
2014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品尝家乡的独特味道

 

一溜丸子串儿的风景

口述人:邵健,蒙城人,蒙城县文联副主席

特色年货:绿豆圆子

我记忆中最有蒙城特色的年货就是炸绿豆丸子,也叫绿豆圆子。

备年货重在制作过程。做绿豆圆子的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四准备,绿豆用水淘干净,晒干,然后“累绿豆”,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累”字,意思是用石磨把绿豆磨烂,最好成两半儿,不能磨碎。绿豆准备得不宜太多,一次也就十多斤。“累”成绿豆瓣儿之后,放在水桶里用清水泡。

把绿豆瓣儿放在清水里泡上一夜之后,就把绿豆瓣儿泡开了。这个时候,要加入更多的水,把绿豆瓣儿倒在一个大盆里,用手揉搓,然后晃荡大盆,慢慢地,绿豆壳儿和绿豆瓣儿就分开了。

绿豆壳儿漂在上面,用竹制的撇勺把漂在上面的绿豆壳儿捞出来,只剩下绿豆黄儿。然后,就寻找专门用来磨绿豆瓣儿的石磨。那种石磨非常小,直径不过一尺多点,我们这儿叫小磨子,和大盘的石磨不同,小磨子只有一只磨眼,我们这里专门用它来磨绿豆。

磨好绿豆黄儿之后,就放置在那儿,一直到腊月二十八那天开炸。因为民俗是二十七蒸,二十八炸。开炸之前,把绿豆黄儿放上调料,拌上红辣椒面儿,撒上十三香,拌上准备好的小红虾米。那种小红虾长不过一厘米,整个儿放进去,被绿豆黄儿一裹,炸出来的丸子更是焦香无比。

炸好绿豆丸子后,满屋飘香。等冷凉之后,主妇们会找上一根缝衣针,用一根长线,把绿豆丸子串成长长的一串,一串约有一两米长,再把丸子串两端系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老和尚念珠一样的丸子串儿

然后,主妇们把丸子串儿高高地悬挂起来,慢慢地风干。那长长的一溜丸子串儿,就成了一道诱人的风景。

每户人家忙磕面

口述人:李秀英,肥西人,儿童文学作家

特色年货:元宵面

我的老家在肥西乡下。童年时,从腊月开始,大人们就开始忙碌着陆续准备各种年货,那时大家生活水平都很差,平时几个月都难得吃一次肉,但是,到了过年,家家为了图个吉利,就算借钱也要把过年必须的年货备齐。

印象最深的是做元宵面,大人们把糯米放在一只木桶里,放上水泡个三五天,然后用脸盆装着到村里放碓窝(一块大的圆形石头,中间凹下去,把米放在里面,用石锤子砸,最后把米碾成面粉)的人家。

那里是最有过年的气氛了,整个村子每户人家都来磕面,连着几天都是脸盆排成一条长龙。大家秩序井然,没人插队,在排队的时间里,大人们互相聊着自己家这一年的收成,笑意盈盈,小孩子们在一旁嬉戏打闹,欢呼雀跃,年味极浓。磕面是很有技巧的,石锤不能偏移,不然会砸坏碓窝的边;手在拎锤时要靠前,这样省点力气;快要砸下时,手必须迅速离开,不然就会砸到手。一碓窝的米大约要上下举锤两千次才能磕成面,磕好的面再放到网眼很密的筛子里过滤一下,元宵面就做好了。大年初一早晨,早餐就是吃元宵,在做元宵时,每家都会选一个或者两个出来,在里面放一枚硬币,家中谁要是吃到包有硬币的元宵,预示新一年就会走好运。其他的元宵也会放糖,吃不到硬币的人也会甜甜蜜蜜。

沿袭两千年的庄墓圆子

口述人:刘应蛟,贵州人,工作于长丰县

特色年货:庄墓圆子

来长丰工作,已有些年头了。慢慢地,长丰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在长丰,庄墓圆子寓意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为春节等传统节日和喜庆日子增添祥和氛围。在长丰地区,吃圆子的场合是有讲究的。比如在结婚喜宴上,一盘圆子上桌了,此时却不能动筷子进口,必须等到新郎新娘前来谢客,才能品尝。有时家里来了多年未见的亲友,也要上一盘圆子,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逢年过节,婆婆都要去集市上买那种肥瘦差不多的五花肉来做庄墓圆子。 肉买回来后,婆婆已经把大锅灶点着了火,简单地洗洗之后,将五花肉放进大锅煮熟,再捞上来切成细小丁状。将备好的馍馍须、猪板油混在一起,加入葱、姜、蒜、盐、味精等作料,使劲地朝着一个方向搅拌,用手揉成面团状,再用绿豆粉滚面一次。

她最喜欢把搓揉好的圆子放在绿豆粉里滚,看到圆子浑身披上了一层“白衣”,颤颤巍巍地在手心里跳舞,我感觉就像做游戏一样。吃的时候先是蒸圆子,在水烧沸腾之后,把圆子轻轻放在铺有纱布或千张的蒸笼上,盖上锅盖,旺火烧二十分钟左右,中间点一次凉水激一下,即可上桌,热气腾腾的圆子,一家人围席而坐,品尝晶莹剔透、圆润滑溜的庄墓圆子,是我心底里最为温馨的记忆。

相传庄墓圆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由春秋楚庄王时的庄墓人创制,在当时被叫做“庄王圆子”。因为现在能尝到的正宗庄墓圆子产自合肥长丰县庄墓镇,所以才叫做“庄墓圆子”。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经从这里经过,滞留数日后率部奔赴寿州。当地老百姓说,陈玉成的营盘就驻扎在古桥北边不远处。当时,军中将领品尝了庄墓的圆子,也是纷纷赞不绝口。

焦叶子和蚂蚱腿是每家“主角”

口述人: 董静,宿州人,现已退休

特色年货:焦叶子、蚂蚱腿

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记忆中的家乡年味,是从置办年货开始的,吃的、用的、大人孩子的新衣、鞋、帽一样都不能落下。到了腊月二十四,年味越发浓了,女主人们开始炸丸子、鱼、焦叶子、蚂蚱腿,蒸好的一笼笼馒头、包子,卤好的各种熟食摆满了房间,到处呈现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景象。

初一拜年无论到谁家,都要尝一尝主人炸的焦叶子、蚂蚱腿。手工制作的焦叶子、蚂蚱腿是家乡年货主角,那时不论日子是否过得殷实,家家多少都要准备一些,有了它们,过年的气氛更加浓郁。整个过年期间,我们家乡的饭桌上、牌桌上、茶几上都会摆上两盘,每次返肥时,我们也会带些焦叶子、蚂蚱腿给朋友们品尝。

妈妈做的焦叶子、蚂蚱腿好看又好吃。焦叶子是用面、芝麻和少许的盐和在一起,擀成薄薄的面皮,切成小菱形,放入油中一片片地炸的,香、脆、黄。蚂蚱腿一定要用开水烫面,擀成面条,切段,先油炸,再熬糖稀炒拌。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不同人做出来的水平差距很大。如今妈妈九十有三,年事已高,退居二线,大姐接过妈妈的班,每年做些给我们吃,前几天我们回老家,大姐把擀好的焦叶皮让我带回合肥,嘱咐我,吃时放入油中炸几片,我嫌麻烦,一次也没有吃过。

老母鸡炖汤是“大菜”

口述人:王贤友,合肥人,民俗专家

特色年货:老母鸡炖汤

如果概括一下合肥人的饮食习惯,那就是:粗茶淡饭。合肥人以米食为主,兼带有面食,但都不是当主食。偶尔辅之,作为生活的调剂。

逢年过节的时候,合肥则会尽快使餐桌上的菜肴丰盛些。家家户户都会宰杀牲口,买来足够的猪肉,悬挂起来慢慢食用。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将多余的肉类腌制成腊肉、封鸡之类的咸品,慢慢吃过开春。

普通百姓家在过年时,常见的传统菜肴有和气菜、圆子、元宝鱼、梅干菜和豆腐果烧肉。此几道菜之所以时兴,因其各有说法。和气菜:其寓意是和气之意;油炸圆子:寓家人和美团圆之意(亦有称圆子为元宝,寓添财进宝之意);元宝鱼:寓“年年有余”之意。梅干菜烧肉:寓贫富相济之意;豆腐果烧肉,寓吉祥(豆腐果,音“都富果”)。

在合肥地区,大年三十吃年饭,老母鸡炖汤是一道大菜,吃法很有讲究,鸡头是一家之主吃的,俗称“大元宝”,寓意是要他带领一家人发家致富,鸡翅是小孩吃的,寄特长辈希望,早日飞出家门,成家立业,鸡爪是女主人吃的,其意是勤俭持家……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