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凌是厦门大学专攻社会保障学的博士,毕业已近半年,至今没有找到工作。从开始求职信心满满,到现在摆地摊,黄云凌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到这步田地。他曾经相信知识能够帮助自己对抗命运的不公,一度因为考上博士而希望大增,可是求职过程中接二连三的遭拒,还是让他感到现实的冰冷。(1月16日《中国周刊》)
作为一个小概率事件,“博士摆地摊”是多种歧视下的就业挤压,导致黄云凌在求职中处于一种“无人要”的尴尬境地。
其一,当“以貌取人”的社会心态遭遇求职者身体残疾,用人单位通常会“势利”地进行筛选。在面试环节,黄云凌被视为异类,打入另册,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排斥的“藩篱”高筑,将相貌难看、身残志坚的求职者拒之门外。“以貌取人”不仅损伤了黄云凌的人格尊严,也剥夺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其二,在“出身论”、“血统论”的裹挟下,黄云凌遭遇了“查三代”的学历歧视。考上厦门大学研究生的黄云凌成为那个不怎么好的本科学校的“榜样”,可是,博士毕业之后,“出身不好”成为他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要给予那些先天条件薄弱、后天不断努力的人们以希望。毕竟,黄云凌的要求并不高,只是一个契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科研岗位而已;在一个温暖的社会里,这原本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