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徽歙县出了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清代重臣,魏武帝(曹操)嫡脉后裔,人称“父子宰相”。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几乎有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影响之下。
曹文埴,官职历刑、兵、工、户诸部,兼管顺天府府尹。曹振镛,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后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道光初,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本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又以平喀什噶尔功晋太子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
有人说曹振镛作为重臣,一生小心谨慎,言行得体, 从政52年没有大的过失,可见官宦文化修炼之深。他也深得皇帝信任,嘉庆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所以,歙县民间流传“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谚。
曹振镛祖上以盐业起家,因而是盐商子弟,他有一批亲属是扬州盐商,世代享有特权。
与曹振镛同朝为官的有个湖南安化人陶澍,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力主剔除盐政积弊,进行改革。
盐政改革就是要取消商盐垄断权,实行纳税都可以贩盐的盐票法。这一改革严重损害了在扬州等地的安徽盐商利益,包括曹振镛亲属。
亲属们叫苦不迭,纷纷投诉至曹振镛,要曹振镛出面保护他们的利益。曹振镛听后,大度地说:“怎么会饿死你们这些宰相之家的亲属?”一笑了之,积极支持陶澍的盐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