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台衙”是今天芜湖境内的一处老地名,位于原“徽州码头”对岸的青弋江南岸,得名于“安徽宁池太广道衙署”,民间俗称“道台衙”。
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官方把其长官叫做“道员”,民间取其尊称则叫做“道台”,所谓的“道台衙”便是随“道台”而演化的一种通俗叫法。芜湖的“道台衙”是古代驻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在清代基本上是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散州)四级管理制。由于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驻芜湖,习惯上又称芜湖道。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列强在芜湖强划租界大量建造领事馆教堂公学等等,所有外交事宜皆由芜湖道处理,因为当时清朝尚无处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在清朝看来,地方外事不过是与外国商人打交道,外国领事亦不过是商人的代表。后来由于交涉的事务多了,用过去那样由一县的长官知县去处理也不行了,但是又不便由级别太高的官员(如总督、巡抚)来负责,于是便由道台负责各地的外事。后来,还在《天津条约》中写上:“领事官、署领事官与道台同品,副领事官、署副领事官、翻译官与知府同品。”清代后期芜湖道之名称屡见史籍,清末李宝嘉所作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多次提到芜湖道。
其位置大约在今天芜湖的青弋江以南,兴隆街以北,库子街以东,大安路以西的范围内。当地的群众还习惯称该地为“道台衙”。
“道台衙”坐北朝南,正门很宽,门口两侧分守一对大石狮,四周院墙环绕,东西各有一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荷花池,又称“放生池”。抗战期间,“道台衙”内的建筑被作为避难所,后来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纪念堂”,于是“道台衙”的原建筑荡然无存。
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 因为咸丰二年二月,慈禧的父亲惠徵曾调任到富庶之地的安徽宁池太广道,由此还引出不少有关慈禧太后与芜湖的传说,史学家一致认为慈禧太后出生在芜湖,这当然应该和“道台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