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陶瓷艺委会换届选举会议上,我省艺术家宰贤文当选为中国陶瓷艺委会副秘书长。安徽陶瓷艺术处于什么状态,下一步使命是什么?记者为此专访了宰贤文(下称宰)。
记者:宰老师,首先恭贺您当选中国陶瓷艺委会副秘书长。
宰:谢谢!这是中国陶瓷艺委会对安徽陶瓷艺术的重视,对我本人十几年来在陶瓷艺术上探索的认可。安徽虽然不是陶瓷生产重镇,但历史上对陶瓷艺术有很大贡献,比如祁门的瓷土是景德镇烧制皇家高端瓷不可或缺的资源,清末民初,一大批徽州画家去景德镇,程门与“珠山八友”就是代表,他们的出现,改变了瓷器作画新的审美追求。安徽是历史上绘画重镇,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应该肩负新的使命。
记者:当前,陶瓷艺术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现状?
宰:一面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佛山有一大批制瓷工艺师,他们对瓷器的工艺、材料把握得很好,很纯正,但对绘画装饰艺术和审美把握不够。另一方面,一批艺术家对绘画和审美很有感觉,绘画艺术很鲜活,但由于对陶瓷的工艺、材料缺乏把握,艺术的呈现就会有瑕疵。所以,中国陶瓷艺委会希望在两者间找到结合点,团结所有陶瓷艺术家,呼唤复合人才的出现。谁能在两者间结合得平衡,谁就能走得远。
记者:在绘画上您是赖少其先生高足,笔下的山水有林泉静气,同时,在景德镇十几年的实践,对陶瓷的工艺与性质都很了解,应该是中国陶瓷艺委会呼唤的复合型人才了。
宰(笑):努力吧,绘画也好,陶瓷也好,没有止境。
记者:当年怎么想到去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
宰:1999年去的景德镇。当时自己对绘画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艺术之路怎么走,虽然努力了,但怎么努力也走不出来。我从小对瓷器很敬畏,便去了景德镇。现在发现是对的,不但解决了当时的焦虑,而且能让我的绘画在绘画技法、工艺上力求结合,所选择的绘画材料也与以前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让我以一个不同角度去审视中国美术史,更加懂得了“工艺”二字,同时对“匠”的感觉有了更深的把握。我们今天所顶礼的珍贵艺术品与“匠”是分不开的,如秦汉碑刻、三代青铜和敦煌壁画,这些都让我重新有所感觉。
记者:去的时候什么感觉?
宰(苦笑):开始,对景德镇那些陶瓷艺术家是瞧不起的,但后来不一样了,知道了“工艺”,他们是最棒的。开始画青花,画久了,觉得也没意思,很程序化,工艺性和材料都缺乏了解。便思考自己的艺术思想怎么通过瓷器表达。
记者:青花等瓷器典雅,其绘画侧重工艺,那些绘画画匠就能完成,不需要艺术家,或者说,技艺再高超的画家,瓷器,很难传达他的绘画理想。
宰(点头):所以看书,看到了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艺术家去景德镇,烧制了浅绛彩瓷,这很了不起的。他们将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2001年前后,我尝试烧制这种失传的浅绛彩瓷,终于,经过数年努力,再现了浅绛彩瓷的神韵。
记者:现在大批艺术家涌向景德镇等地方烧制瓷器,怎么看待?
宰(点头):这是好事。对景德镇等地资源的利用、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对艺术家本人的艺术提升都是好事。当然,艺术有自身规律,我们陶瓷艺术家要遵循艺术规律,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记者:当下安徽的陶瓷艺术发展怎样?
宰:一部分艺术家自发性进行陶瓷创作,其中不乏有成就者。大多数在高校从事陶瓷技艺的传授与研究。时代赋予安徽陶瓷艺术家新的使命,是将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绘画技艺引入到陶瓷艺术,提升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和陶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