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蜚声中外乐坛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还是已经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文献的“红色小提琴系列”和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这些代表了中国小提琴水平的作品都出自著名作曲家陈钢先生的笔下。昨日上午,他来肥做客“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在陈钢看来,“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是好作品。”他说,“真正好的音乐作品不在乎是哪个年代产生的,而是‘活’了多少年。经过漫长岁月,被历史留下来的,人们仍然念念不忘的,就是经典作品。”
糊里糊涂成了音乐家
虽然生在音乐世家,但陈钢说自己是“歪打正着”走上音乐道路的,父母的开放式教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十岁才学钢琴,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学得太晚了。我之前很喜欢文学,13岁时还写了小说,后来才从文学转到音乐上来。可以说,我是糊里糊涂成了音乐家。”
陈钢介绍,“父亲是一个涉猎广泛的杂家,他不但是作曲家,还是诗人、学者、语言学家、乐队指挥和中音歌唱家。他写流行音乐,又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有非常高的造诣。他从小就跟我说,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耳朵听古典音乐,一只耳朵听现代音乐,一只耳朵听流行音乐’。这种视野与概念的影响伴随着我的一生。”
教育孩子不要强制
对于现下不少父母都让孩子学琴考级,陈钢建议要引导,不要强制,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他认为,“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不应带有功利性。音乐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也能够让孩子养成高尚的情操,应该让孩子觉得音乐是快乐的伙伴,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兴趣才能长久。上天给每个人都开了很多扇门,我们可以帮孩子把所有的门都打开,鼓励他们都试着走一走,选最喜欢的一条路。这也就是我父母曾经对我做的。”
“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音乐也一样,不是定格的,每个人从音乐中得到的感受都不同,每个人都能找到共鸣,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陈钢说。对于通过走进剧院大讲堂的方式与乐迷交流,陈钢欣然为之,“高雅的艺术氛围需要培养,并不是盖了剧院就会有观众进来的,观众的艺术需求在于培养。”
记者 吴笑文/文 李超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