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等伤残军人,却冒险带领群众致了富;他资助了九个贫寒学子,捐款修建了六座桥,称“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怀着对“宣城好人”张世清的一份敬佩之情,日前,记者来到宣州区寒亭镇通津村拜访了这位老人。
冒险带领群众致富
1949年初,19岁的张世清参加了解放军,任部队军械员。
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被炮弹炸掉了右臂,成为一等伤残军人。
退役后,他回到了村里,先后在公社和大队的社队企业做事。
上世纪50年代底和60年代初,村民生活困难,他冒着风险,带领村民将当地的毛竹贩卖到南京,短短一年为公社赚了80多万斤粮食,而他自己也赚了好几万元。有人说他是投机倒把,他将几万元存折交给了政府。
1967年,他白手起家,带领乡亲们创办了寒亭轮窑厂,企业办得红红火火。可是有人将他从厂子里排挤了出去,他没拿厂里一分钱,走人了。
上世纪80年代,张世清见当地稻子难卖,而青岛却紧俏,就把当地的水稻收购了整整50车皮卖到了青岛,赚了6万多元。
他将6万多元做本钱,在银行贷了款,又办了第二家轮窑厂,企业每年的利税都在几十万元以上,可他每月只拿几十元工资。
1987年退休,在移交企业时,他没有从厂里拿一分钱,就连当初建厂子他投入的6万多元也贴进去了。
后来,有人提起这些事,张世清说:“财富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给集体,富了大家有什么不好呢?”
资助贫寒学子求学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为张世清落实了政策,他终于有了抚恤金,到目前,每年有几万元。
从1987年开始,念过私塾的张世清开始关心教育。目前,他前后资助了9个贫困的孩子,中小学生每人每年600元,考上大学的,每年资助4000元。
记者在寒亭中心校采访时,校长刘俊说,张世清老人这些年捐助了不少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小学就有三个孩子还在受助。 在学校,记者见到了老人资助的女孩佳佳(化名),佳佳的母亲在她两岁时就出走了,父亲也外出多年不归,老人每年除资助佳佳600元,还当起了她的临时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寒亭镇地处宣州区偏远地带,交通不便,村民们出行困难,只要得知镇村在为村民修路架桥,他都要捐款。在张世清所在的寒亭镇通津村,近年来修建了6座桥,乡亲们说,每一座桥他都捐出了数额不小的资金。
张世清的事迹感动宣城,被评为“宣城好人”,他说:“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