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门日前发布合理用药建议,称用药要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不过市场星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我省一直提倡合理用药,但仍有很多家长“热衷”带孩子输液,其中以爷爷奶奶辈的家长最为常见。
医生提醒,孩子生病用药需谨慎,家长千万别把自己当“半个大夫”。
【家长方】
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更“热衷”输液
昨天上午10点,省立儿童医院的内科候诊区坐满了带孩子前来看病的家长,急诊输液室内更是人满为患,打吊瓶的小病号有30多个。
60岁的吴阿姨抱着4岁的孙子坐在输液室里,尽管医生告诉她孩子的热度并不算太高,可以先吃药观察两天,她还是执意要输液,“吊水好得快,孩子热度退下去我才放心。”
市场星报记者昨日走访了省城几家医院的输液大厅,发现这些孩子不少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主”前来输液。相比老人家的谨慎,年轻的父母们则要轻松得多。
【医生方】
盲目输液并不能“药到病除”
“给孩子开药的时候,不少家长都会要求给孩子输液,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拿感冒来说,正确的口服药物治疗不会比输液治疗好得慢,病程差不多都在一周左右。”
省立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华山解释,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到底病到什么程度才需要输液?华山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
“一般来说,体温不超过38.5℃就没有必要使用退烧药更没有必要输液。”医生提醒家长,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千万别把输液当做“万金油”,以免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