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酒,起源于唐还是元?
探访七门堰
承新安文脉 开山水新境
徽印象
孟祥国书法获殊荣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探访七门堰

汪书贵
 

七门堰隐映在曲径通幽处。

它位于舒城县七门山脚下,为汉高祖刘邦侄子刘信任职舒地时所兴建,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和都江堰一样,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有史学家这样评述:都江堰造就了成都天府之国,七门堰让舒城成为鱼米之乡,可见七门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了。

传说,刘邦起事前游手好闲,常到两个哥嫂家蹭饭,受到了大嫂的冷待,便把侄子刘信分封到偏远的舒地。刘信到任后,发现龙舒河从七门岭脚下流向东南,形成圩区,而东北的岗地却因缺水干旱成为贫瘠之地。为解决北丘岗水源不足的问题,刘信便修造了七门堰,后来东汉扬州刺史刘馥、明县令刘显又作了两次较大的整修,历史上称“刘氏三公治水利” ,使七门堰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当地也将七门堰称作三刘堰。

作为历史见证的“渠首闸”至今保存完好。“渠首闸”宽八尺,深丈余,为石质构造,上有女儿桥,桥身西侧的石梁上, “渠首闸”三个大字,在绿苔掩映下苍古而深沉。

七门堰是一个浩繁的水利灌溉工程,大致是沿丘岗地带挖沟修渠,又沿沟渠取势挖水塘,使灌水覆盖旱区全境。它从七门岭引水东北,通过沟渠,将上五荡、下十荡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从地图上看,犹如长藤结瓜,看后让人拍手称绝。二千多年前的刘信在兴建七门堰时,就能按照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利用陂、荡、沟壑形成自然灌溉系统,这是多么不易啊!

七门堰建成后,舒地由一个蛮荒之地变成鱼米之乡,有赋这样描写当时灌区的情景:“山庄日丽,蔀屋芸蓝,田分上下,亩尽东南。”可以看出七门堰水利工程在舒城地区农业生产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