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合肥版”改革方案初稿出台,内容涉及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建设、投资环境优化等内容,比如合肥公交计划新开20条线路,居民服务大厅不会再每层必设……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和合肥市长张庆军为市民描绘了未来可能出现在生活中的变化。
本报曾经报道过基层政务服务人员不务正业,有人网购有人网聊,这跟合肥政务服务大厅太多有关系,比如合肥市政府有一个专门的行政服务中心,区级层面有一个,街道有一个,甚至在有的社区也有为民服务的大厅,有些服务项目“门庭冷落”,服务人员“心不在焉”。
服务大厅在市级、区级、街道等每级都设一个,这样不仅浪费人力,也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
在未来,你要办事可能要找准地方了,因为合肥市正研究对服务大厅的职能进行梳理,三级只设置一个服务大厅,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是需要经常跑的服务项目,将会在社区“安家”,而如果服务项目一年只要跑一次,就可以在市级行政服务中心设置窗口。
办事,越来越顺畅
市、区、街道不再层层设政务服务大厅
此前,有政协委员提出,希望在医保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和大病救助的融合,这样市民就可以在医院柜台上实现“一站式报销”。在未来的若干年,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将越走越近。
市场星报记者获悉,合肥将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探索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接轨”、“并轨”和“融合”,比如教育、卫生、住房、养老、医疗等将和社会救助体系有效衔接。
生活,越来越舒心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并轨”
随着合肥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如何跟更多的国家建立联系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明年,合肥计划开通到欧洲的铁路定期班线,也被称为“新丝绸之路”。
如今,武汉、重庆、郑州、成都甚至是广东都开通了到欧洲的铁路班线,合肥现在正酝酿着和郑州等中部地区“捆绑”,等货源充足后合肥可以“自立门户”。
这条“新丝绸之路”不仅比海运省10~15天时间,从长远角度看,这条线也比较靠谱和安全,不会像海上航线一样容易受到影响。
“国家公交城市”是合肥市的一个梦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公交城市”肯定会让市民出门乘坐公交车更快更方便。
记者从合肥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明年将推进公交枢纽站场建设、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和公交运力增长,计划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000台,新开20条公交线路。
到明年底,合肥公交的日客运量预计能达到220万人次。
合肥明年要开通到欧洲的铁路班线
明年新开20条公交线路,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000台
出行,越来越方便
最近一段时间,合肥的空气让不少市民都直呼“呛嗓子”,口罩成了出门的必备“武器”,这样的雾霾天气有个罪魁祸首:烧秸秆。
每年,合肥市都会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禁烧,不过对于秋季秸秆,却并没有明文规定。
市场星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因为10月、11月雾霾天气比较严重,因此合肥市酝酿从明年开始实行秋季秸秆禁烧,会从收割、种稻子的季节就开展这项工作。
呼吸,越来越清新
明年起,秋季也实行秸秆禁烧,给市民好空气
上海自贸区获批后,下一个“试点”在哪里?京津唐、广东甚至是内陆城市都可能会积极谋划,合肥也想搭上自贸区“这班车”。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正建立与国家部委以及上海市条线对接机制,编制合肥自贸区申报方案,加强政策储备,争取早日设立合肥自贸区。
而作为海关的特殊监管区,合肥的综合保税区近期有望获批。
经济,越来越外向
合肥自贸区申报方案正绘制
在我国一直实行“正面清单”管理模式,干什么由政府说了算,而且还要经历繁杂的行政审批流程。这次,上海自贸区推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让合肥市感觉很靠谱。
据了解,合肥市拟将投资领域不能干的项目列出来,全面消除各方面的障碍,对各类投资,不论是内资外资、国企民企,一律“非禁即入”。
合肥投资准入拟实行“负面清单”
互动,越来越频繁
政府预算,社会公众也能评审监督
2011年起,合肥在预算编制审核程序中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在全国率先创立“开门办预算”新模式,打破了部门预算编制仅仅依靠财政和部门之间“讨价还价”的传统做法。
未来,合肥市可能会引入社会公众参与评审监督。
市场星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合肥将继续深化“开门办预算”制度,完善专家审核论证制度和多部门联审机制,引入社会公众参与评审监督,推进预算专业化审核和公开评审。同时,全面推进部门预决算公开和全过程绩效管理,不仅公开财政收支情况,还要公开支出政策。
行政体制,越来越合理
整合行政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目前,政府机构设置过多、分工过细,这是造成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运行不畅、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市场星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合肥将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分工过细的机构,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相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整合。
比如,合肥可以整合执法主体,将行政执法整合为公安执法、城管执法、市场监管三种类型,综合执法权相对集中;县级规划、国土部门在职责、业务上也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可以进一步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