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篇
由安徽人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人形成的淮系军阀,他们军容严整,装备精良,威名赫赫,声播内外。
是清朝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有关他们的圣旨也很多,这里只是择要叙述。
撤基隆取得淡水大捷
“基隆要地,岂容法兵占踞!著刘铭传乘其喘息未定,联络刘璈,同心协力,合力攻剿;并募彰、嘉劲勇助战,将敌兵悉数驱逐。立功者予上赏,退缩者即正法。台湾孤悬海外,他处接济,缓不济急。刘铭传当联络绅董,因地劝捐。如军械缺乏,即中国军器亦可应急。台地巨族多养私丁,可急召头人,重赏募用。”
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国为了占有越南北部,打开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并进而深入中国西南腹地,发动了中法战争。
台湾告急!清政府在危难之际又想起了刘铭传,急令他以巡抚衔奔赴台湾督办军务。
刘铭传临危受命,在进京面圣后,立即率旧部130人开赴台湾,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台湾保卫战的序幕。
上面所述的是光绪帝给刘铭传的谕旨。在发这谕旨前,法国发动了对基隆的进攻。凭借其优势的炮火,摧毁了清军的炮台及火药库。守军曹志忠等部被迫撤出阵地。法军四五百人即在炮火掩护下从大沙头登陆,占领基隆港,并将港内各种设施尽行破坏。
基隆失守后,光绪帝即向刘铭传发出这道旨意。几日后,光绪帝再次令刘铭传依靠台绅解决军饷等问题。上谕称:“有人奏,台防孔亟,请饬绅商捐输,并举办电线等语。据称台绅林维源等,家资殷实。著刘铭传遴委妥员,驰赴各县,设法借用劝捐,毋得藉端勒索。”
基隆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满朝文武为之震惊。有人趁机攻击说刘铭传是对淡水湘军不信任,致失基隆。许多人信以为真,清廷也大为不满,对刘铭传大加训斥。
刘铭传坚信自己的判断,不为所动,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固守淡水。基隆部队的增援,使淡水守军斗志更旺。法军连续7天反复进攻,淡水岿然不动。
而刘铭传在“撤基援沪”后,率领守军于10月8日取得了 “淡水大捷”,取得了抗法保台的决定性胜利。
平息朝鲜叛乱的功臣
“据张树声奏“筹派水陆官军保护朝鲜”一折,朝鲜乱党滋事,张树声已派提督丁汝昌等酌带兵船驰往查探,并添派提督吴长庆统带所部六营剋期拔队东渡,所筹甚合机宜;即著饬令吴长庆相机因应,受筹办理……”
光绪八年朝鲜禁军叛乱,进犯王宫,杀戮大臣,王妃失踪,并火烧日本使馆,杀害使馆人员,日发兵干预。虽为宗藩,中国在朝鲜也向不设官。中国驻日使节黎庶昌至8月1日得知后电告北洋大臣张树声,遣兵轮3 艘前往按治。但所派兵轮驶抵仁川停在日轮后部,士气沮丧不能济事。
而朝鲜幸免于难的闵妃秘密召集侧近商讨对策,她派员潜入汉城,告知国王王妃依然健在,然后通知因事在中国天津的朝鲜领选使金允植、鱼允中,令他们以国王的名义,向清廷禀报事实真相,请求宗主国出兵靖难。
清廷闻奏,即令吴长庆率兵轮前往。由于壬午兵变使朝鲜受到日本的威胁,涉及到清朝对朝鲜的宗主权,所以吴长庆特别积极,认为这是报效朝廷的好时机。
吴长庆于8月17日亲率庆军,与丁汝昌一道,率2营4哨于登州开拔。七月,军抵南阳府。日使挟兵前来谈判,因条件苛求,谈判不成,愤愤而去。吴长庆当机立断,先占王宫。
庆军入王宫时,其为首分子朝鲜王父大院君李昰应正在造兵聚党,扩大事态。吴长庆将其诱至,笔谈及暮,力劝不听,即挥队将其拥赴南海口,安置在登瀛洲船上,送往天津,后关押至保定。第二天击散乱党,迎复王妃,将事态平息。
清廷以吴长庆功最,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吴长庆驻朝2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
光绪十年四月,吴长庆奉命移防金州,闰五月病逝。
状元篇
历代安徽省有多少状元?
统计的结果,是安徽籍历代状元共有41人,占全国状元总数的6.27%。
在历代状元中确实产生了不少名臣贤相、著名学者、文学艺术家、教育家等。古代徽州一府六县,宋、明、清三朝,据统计,进士有1769人,是科场中的佼佼者。但乡贯和籍贯都在徽州的状元实际上只有4人,他们是:歙县金榜、洪莹,休宁县黄轩、吴锡龄。
在休宁县的状元博物馆的平政堂展厅,迎面的中堂是一幅巨大的清代殿试图,平政堂中央有一个鳌鱼造型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一件黄灿灿的折页式的档案,这是乾隆三十六年文科小金榜,上面写着:第一甲第一名黄轩 江南休宁县人。
而在展厅左侧墙上,挂着一件一米宽、五米长的大金榜。这是科举考试最高级的殿试成绩排名榜,金榜上的第一甲第一名则是休宁人吴锡龄。 张亚琴
无法“拔贡”的状元郎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邵晋涵等一百六十一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早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兹诰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 黄轩 江南休宁县人。”
安徽古林黄氏是声势显赫的大姓,历代达官贵人层出不穷。无论是今天搬迁到古城岩景区的黄氏宗祠,还是分布于古林大门前的“秋官第”、“观察第”、“邦伯第”等深宅大院,无一不是古林黄氏盛极一时的见证。
黄轩的父亲黄兴仁,最初由刑部江西司员外郎起家,到清雍正年间,升为刑部福建司郎中。随军平定贵州苗民之乱,并奉诏为边民供给牛具种子,鼓励苗民开荒种植有功,被授湖南衡州知府。年老辞官,在苏州买下元代开始一直作为高僧修行净地的狮子林,精心营造一番后改称“涉园”,并于此闲居。平日里侍花弄草,编书著述,有《南征集》、《南归集》、《松园灾楮编》、《狮子林纪胜》等书广为刊行,狮子林声名由此日隆。
乾隆帝下江南游山玩水,听说苏州狮子林古树葱茏、假山池沼,别有天地,就慕名临幸,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每次下江南必到狮子林。作为园林主人的黄兴仁由此便有了时常亲近皇帝的机会。
君臣之间交往多了,感情自然不一般。爱屋及乌,黄兴仁的子女们自然就有了常人难以得到的赏赐。
不过,乾隆最初两次驾幸狮子林时,黄轩与哥哥黄腾达还在故里古林读书,未及一睹皇帝的尊容。
乾隆三十年(1765年)安徽学政梁瑶峰督学徽州府,见休宁秀才黄轩每次考试成绩均为高等,不由大起爱才之心,有意将黄轩选作特优生员参加“拔贡”考试。可是,到了考试的那一天,黄轩却突然头晕目眩,握着笔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梁瑶峰情急无奈,只好选拔休宁县另一位秀才吴鹤龄(状元吴锡龄的堂兄)参加拔贡考试。等到黄榜公布后,黄轩的病又一下好起来。黄轩觉得这似乎是命运在捉弄他,从此对功名不敢抱大的期望,以为这一生能做个七八品的小官就该知足了。没想到在后来的考试中,居然接连取得好名次,以至最终高中状元。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五幸狮子林,黄轩作为内廷近臣也随驾同行。在狮子林陪着皇帝畅游自己的故居,黄轩的心情好到极点,乾隆帝也是非常高兴。高兴之余,御笔一挥,于是一个大大的“福”字便赐给了黄轩。黄轩因在内廷待奉皇帝有功,京察一等,提升为四川川东道。时值台湾用兵,黄轩督办军粮,劳累过度,病死在途中。
一年翰林竟身亡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严福等一百五十八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早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兹诰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 吴锡龄 江南休宁县人。”
吴锡龄的远祖是元末一个名叫吴富的山林隐士,非常有学问却不愿意做官。吴锡龄的父亲吴思英是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学生员(也就是秀才),病逝的时候,吴锡龄才3岁。吴锡龄是靠同父异母的哥哥吴长龄抚养成人的。哥哥长龄是增贡生,本来很有前途,但为了侍奉继母陈氏,抚育幼弟锡龄,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替人当账房先生挣钱养家,并延请名师为弟授课。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江南乡试,他高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很快又进入军机处任职。3年之后,又大魁天下,夺得状元桂冠。
在受到皇帝的召见时,乾隆见锡龄眉清目秀,有意要进一步试一下新科状元的才学,突然发问:“那日大典,历经诸多宫殿,其中名联佳句可还记得?”
吴锡龄没想到皇上要问这样的问题,先是一愣,随即脑中就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出那一日随礼部官员出太和门、经午门中门出宫到长安门放“金榜”的一幕幕,前宫后院的佳联名句也随即一一脱口而出,直听得乾隆皇帝连连点头,禁不住高声赞叹:“过目不忘,真乃奇才也!”
不知是因为过于劳累,还是因为过于紧张,皇帝的话音刚落,吴锡龄止不住猛咳一声,竟然吐出满口鲜血。乾隆大吃一惊,关切地问他是老毛病还是新创伤。吴锡龄知道自己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不敢隐瞒,便照实说是旧病复发,但还不至于碍事。乾隆略作沉吟,随即授锡龄翰林院修撰,赐六品衣冠和金质簪花,并特赐参汤一碗、御酒三杯,以示厚爱。
谁知,吴锡龄已是痨病晚期,御酒、参汤加御医,都已无力回天,翰林没做满一年就不治身亡。乾隆皇帝闻知,叹道:“可惜徽州吴状元!(”吴“与”无“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