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攀爬悬崖,在城里的孩子看来,这是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户外运动,但对于彭水县保家镇羊头铺区五组(原凤阳村)的孩子们来说,这却是他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当城里的孩子还在睡梦中时,他们就要踏上这长约10公里的求学路,没有灯光、没有柏油路面、没有父母护送,有的只是陡峭的悬崖,这里有的坡度接近90度,最窄的地方只有10厘米。(10月31日《重庆商报》)
某种程度上,山区孩子们的上学之路,其实更需跳出简单的同情与关注,而更需设身处地地从孩子们的境遇与需求出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山区孩子们跋山涉水上学的背后,就毫无值得关注之处。
相比路途的艰辛,这些山区孩子的教育条件的恶劣,所分得的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基本义务教育承诺之间的差距,才是更需盘点的。而这一切原本并非没有改善的空间,除了教育资源本身的基本保障需要到位之外,山区教育资源分布,是否可以更加灵活,在中心学校之余,设立更多的教学点,用教师资源的流动来替代孩子的跋涉奔波。此外,山区孩子的留守身份,同样更值得关注,缺乏亲情的陪伴,其实要远比缺乏物质与便捷的交通更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