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新农合“漫游”40余家省外医院
2013年10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省新农合“漫游”40余家省外医院
哪些省外医院可即时结报,参合患者可在当地新农合机构查询 跨省即时报销范围未来还将扩大,但完全实现尚需时日
记者 李皖婷
 

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最近开通试运行,并与安徽、北京等9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今后参合群众将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即时报销。记者21日从省卫生厅农合办获悉,我省目前已有21个统筹地区与40余家医疗机构实行点对点的即时结报,而且这个范围还将扩大。

然而跨省就医即时结报在方便病人报销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病人外流,破坏新农合基金的平衡。想要实现省农合办主任夏北海构想的“一张身份证实现全国范围即时结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状:100个参合病人8个去省外看病

家住灵璧的徐生(化名)是个药罐子,平均一个月就要去一次大医院,但相比合肥的医院,他更愿意去徐州。离家近是促使他省外就医的最重要原因。

阜阳的张翔易(化名)去年在浙江打工时摔断了腿,住进当地医院才发现,一层楼里居然有七八个阜阳老乡,他们几乎都是打工者,在当地受伤、生病而被送医。在我省,有近1/6的人和张翔易一样在外打工。

省农合办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约有8%的参合病人在省外就医,这意味着100个参合病人中就有8个去省外看病。“这个数字在全国来说都算高的。”夏北海说。

进展:和40多家省外医院实现即时结报

据了解,我省在2012年12月就与国家新农合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目前省级平台定期向国家平台传送统计报表数据,实时向国家平台传送全省参合群众的就医数据和补偿数据,以供国家平台实现统计、汇总和分析。省级平台也能从国家平台下载到部分医院的就医数据,以供各统筹地区进行报销前的费用核查。

自从2011年开始试点歙县与浙江织里一家镇医院的跨省即时结报后,我省目前已有淮北、滁州、阜阳等21个统筹地区与徐州、南京、武汉等省外40余家医院开通了即时结报服务。参合患者可在当地新农合机构查询具体省外医院名单。定点医院多为务工较为集中的省外二级以上(含二级)公立医院,在这些医院,已开通即时结报服务统筹地区的参合病人在出院时即可获得补偿。“病人在出院时只需支付自付费用,新农合报销费用由医院暂时垫付,医院再与统筹地区定期结算垫付资金。”夏北海说,之所以选择这些统筹地区,是因为它们为多省份交界的县,病人容易流向外省,外出务工的也比较多。

未来: 异地就诊可刷二代身份证

夏北海的目标是,到年底前争取将21个统筹地区的范围扩大到30个甚至更多,寻找更多的跨省即时结报定点医院,“鼓励更多有需求的地区走出去”。

稍显遗憾的是,目前我省实行的还只是点对点的跨省即时结报。即使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已经与北京、安徽等9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从理论层面实现跨省即时结算应该没问题,但由于各省新农合即时结报工作进程不同、新农合报销范围和力度也有区别,完全实现跨省即时结报还不现实。

“国家信息平台现在只能上传和分析数据,还没有启用异地结报功能。要想完全实现跨省即时结报,光靠哪几个省是没用的,必须由国家平台统筹,实现各省之间数据的交流互通。”

2011年11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新农合就医“一卡通”,肥西县等14个县还启用了二代身份证作为就诊卡。按计划到今年年底,所有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院都要安装使用“一卡通”系统,真正实现刷卡就医和报销。

夏北海构想,未来还将全面推行二代身份证作为就诊卡,到那时只要带一张身份证,就能“全国到处飞”,“为全国全面实现跨省即时结报奠定基础”。

窘境:不改革,新农合基金可能“不够花”

跨省即时结报固然方便,但在方便病人报销的同时,也加剧了病人外流,特别是逐级转诊制度难以恢复建立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新农合基金平衡带来一定的影响。

“打个比方,北京、广州大医院的医疗条件好,花费也高,如果还按照省内的新农合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来报销,新农合基金肯定‘不够花’。”

夏北海建议,对省外医院实行即时结报的同时,还需要设计配套管理措施,如支付方式改革、起付线差异、跨省联合监管等措施,以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按照夏北海的说法,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省新农合患者去大城市看病,医疗服务花费高不说,而且在报销时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再加上路费、住宿费等等,实际上不一定划算。所以提醒参合群众,虽然报销方便了,但看病也别一头劲地往省外跑。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